电子报
电子报

这张照片上没有 “我”





  办公桌玻璃台板下,压着一张“盐城师专84级干修班同学毕业 30 周年合影”照片。这张没有“我”的照片,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汹涌澎湃的记忆之潮激荡在我的脑海中,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1984 年初,我从县教育局被借调到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工作。没几天功夫,县委组织部通知我,让我参加脱产复习,准备参加盐城师专 84 级干修班招生考试。这让我既喜又忧,喜的是我终于搭上了插队知青参加高考的末班车;忧的是,考不上便罢,考上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我爱人的肩上。好在我爱人深明大义,说我已多次错过了知青高考的机会,这趟末班车你若不赶就真的没有机会了,至于家里,有她呢。就这样,我一门心思参加高考复习,并凭高分被录取。
  1984级干修班总共36个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盐城学生为主。班级党支部书记崔军来自城区,班长杜渺来自射阳,他们毕业后都当上了处级领导干部。年龄最大的是来自建湖的马从正,大家都尊称他为“马哥”,年龄最小的是来自团市委的倪崇彦,还有一位叫朱传江的,他来自市委办公室,在班上任组织委员,毕业后一直担任市委书记的秘书,很受领导信任。班上还有两位“怪人”,一位叫高长昊,来自盐城市区,他有一身的功夫,耍个剑棍、翻个筋头、玩两套拳脚,信手拈来,那功夫绝不亚于“道”上的人。毕业后,他已参加过几次全国性的武术大赛,每次都能拿个奖回来,2015年,他还在全国大赛上获得过金奖。还有一位叫王众逸,别看他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但到了关键时候,还真有两把刷子。他的书法堪称一绝,尤其是硬笔书法,那一撇一捺一点一竖,内行人一看就知此人功夫不凡。他的球技也很了得,
在师专两年间,我们班没少同那些年轻气盛的普通班一决高下,总是胜多负少,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司职中锋的王众逸,他的篮板球、篮下二次进攻都让对手无解。班上还有三位“花木兰”,分别是来自盐城的曹干、东台的王晖、阜宁的阙兴兰。三位“花木兰”有其共性,那就是勤学善钻,成绩都很好。可惜的是,毕业后,来自东台的“班花”王晖因车祸几成植物人,经过顽强的恢复锻炼才能参加公开活动,真是不幸中之万幸......
  现在该说说我了。入学以后,班主任陈昌林找我谈话,让我发挥新闻写作的专长,为干部班乃至全校的工作多抹抹“雪花膏”。顺便说一下,陈昌林老师,长得一表人材,称得上潘安型美男子,师专毕业后留校,射阳人。说是抹抹“雪花膏”,其实就是动动“笔头子”,那时,中文系有个出在
墙上的系刊,叫 《星火》,让我担任主编。学习之余,我走班串级,深入采访,入学二年,为师专写了近百篇稿件,有的还上了 《新华日报》 和 《盐阜大众报》 的头版头条。此外,还在校刊上发表了见解独到的关于鲁迅杂文的评论文章。在乡镇、厂矿调研,陈昌林老师让我代表干部班写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出“笼”后,被教语文的田老师评为“有长期保存的价值”。
  说来好笑,直到快毕业的前几个月,班上的同学们才知道我还是个“民主人士”。大家伙急了,纷纷替我出头,帮我说话。陈昌林老师让班级党支部书记崔军找我谈话,一方面充分肯定我的成绩,另一方面指出我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在上上下下的一片关心声中,在鲜红的党旗前,我庄严地举起了拳头。
  一晃,毕业30年了。同学戚思文给我打来电话,说受陈昌林老师和崔军、杜渺、朱传江等同学的委托,让我参加毕业30周年纪念会。我不假思索,一口应允。不料,就在我兴致勃勃准备与会时,出了车祸,住进了医院。消息传出,大伙纷纷打来电话,表示慰问和遗憾。后来,联谊会给我寄来了会议合影照,照片上,除了驾鹤仙去的三位同学外,就我没能出席了。
  我不遗憾。因为除了 30 年,还有40 年,50 年......那时我们再相会,好吗?作者系盐城师专1984级干修班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