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诗词唱经典 中国正流行


  央视综合频道在2018年初就放出开年大戏,原创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 《经典咏流传》高居综艺类收视榜首豆瓣评分9.0,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再造当下流行和未来经典,开启了文化节目2.0时代。《经典咏流传》注重时代化、时尚化、国际化的表达,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深厚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在“娱乐喧哗”的年代刮起了一股“人文静美”之风,在青少年中迅速传播,加强了民众尤其是学生在当下对于经典文化的深刻解读。
  
  “央视气质”助力“中国式传播”
  
  自从《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出现之后,文化类的节目跟风太多,但都没有在效果上达到之前的高度,《经典咏流传》则用音乐的方式在创新上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突破点,不得不提的就是这次文化类节目在传播因素上找到了观众精确的“痛点需求”。
  在节目的发布会中,由青年歌手演员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预告版一经发布,便“未播先火”获得了一众粉丝和听众的迅速围观,称这是“2018年最洗脑正能量神曲”。在经典传唱人的邀请上,央视做到了“流量小生”和“泰斗大咖”的完美平衡,既没有忽视粉丝对于节目传播的影响力也没有一味迎合观众需求而降低节目品质。“霍尊是我最喜欢的歌手,所以才关注到了这个节目。当霍尊唱起山居秋暝时,这首诗空灵的意境,让我真的觉得仿佛真的深处松林,抬头便是月光,脚下便是清泉,而且霍尊独特的唱腔,不腻,不色,刚好达到中和,听着十分清新。歌手和诗在气质上的吻合让我一下子进入到这个节目中,一首又一首舍不得离开。”2015级文学院的李方臻这样说起初识这个节目的感受。突破歌手身份,邀请各个领域杰出人物来传唱经典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歌又是一大创新之处,从“奥运冠军”孙杨到“围棋天才少年”柯洁再到“支教老师”梁俊,他们可能不是唱功最好的歌手但是他们也许是最能诠释出诗词内在精神的人选。历史文化学院2015级的刘婷印象最深的是孙杨唱的《亭亭山上松》,她认为孙杨将《男儿当自强》和《赠从弟》以及他的心声完美结合,让她感到孙杨是一个愈挫愈奋的人更加敬佩中国运动员的坚贞和不屈,正所谓“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再就是众多老艺术家、学者的加入,让整个节目的多了一份回忆和致敬,74岁台湾乐坛传奇陈彼得深情呐喊盛世中国、民谣之父胡德夫演绎《乡愁》思怀余光中老先生、88岁巫漪丽用苍老的双手在钢琴键上灵动飞舞演绎经典爱情 《梁祝》、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摇滚博导”陈涌海与雕塑大家钱绍武对酒高歌《将进酒》……精美视听的呈现,直击人心的撼动,背后少不了一批用匠心创作的“匠人”。“《春晓》是我们小学音乐必学的一首歌,也是人人都会唱,人人都记得住的歌曲。”在采访中,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然熟练的唱起这首学堂歌,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谷建芬老师所创作的《新学堂歌》用纯粹清澈的童声演唱后,更是让观众3次含泪起立致敬,激荡起了所有人对于儿时学古诗词的回忆。82岁大师,呕心沥血13载,只为让孩子在经典中成长,什么是信念,什么是付出,正因为有谷建芬这样的“匠人”,孩子们才会在童年中就种下诗词的种子,留下诗词带来的情怀和感动。
  市场上最活跃的音乐总监刘卓老师、现场导播胡京春团队、来自美国和台湾的灯光设计师分别进行灯光的设计和执行、总导演田梅对节目方案的反复打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教育部的大力支持……顶尖团队、行业精英、文化记忆让诗词内涵外延浑然一体,每个元素的调动和运用都有含义,让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依据自己文化的基础去畅想、去体会、去感受。诗、歌、舞、乐、声、光、电无一不显示出国家平台的“央视气质”,让人不得不赞叹这场“中国式传播”视听盛宴的酣畅淋漓。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由支教老师梁俊和他学生梁越群演唱的《苔》在春节期间迅速在空间、微博、朋友圈刷屏,袁枚在三百年前创作的这首沉寂的小诗,一个晚上的传播可能会超过它在三百年传播的总和。说是乡村教师梁俊选择了《苔》不如说是袁枚的《苔》选择了梁俊。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两年的乡村教书时光对他们而言是快乐的,因为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而对于孩子们来说,遇见梁老师则是一种幸运。除了《苔》梁老师在支教生涯中为孩子们带来了100多首诗词其中50首谱成曲,在大山里回响。
  为什么只有二十个字的一首小诗,却让我们热泪盈眶,久久难忘?因为它不光是写给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它也是写给你我,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又尊贵的生命,承载着情感的诗词在演唱中是最直击心灵获得共鸣的。“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是《三字经》,王力宏自小在国外长大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将现代元素与古典文学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最擅长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情怀,当时爷爷看完也十分动容。”2017级统计学院的刘宇森分享了他和爷爷一起看节目的感受。作为《红楼梦》的忠实粉丝,2017级文学院的单淼说《枉凝眉》是她印象最深刻的一首歌曲,“特别是像陈力老师和余少群共同演唱的《枉凝眉》,不仅再现经典,也体现了‘传承’这一主题。”其实形式的多样化离不开本质,传唱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内容的价值,正是由于诗词内在生生不息的活力,才推动了传唱的流行度,其内在的精髓是外在表现形式的一切根本,鉴赏团的设置正是解读诗词内在意蕴的最好注解。坐镇鉴赏团的康震老师深入浅出,为大家科普了很多的诗词文化知识,不仅让节目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意义,也是凭借精准的点评圈粉无数。“我从诗词大会被康震老师圈粉,在微博上我们都称康老师为‘康甜甜’,因为康老师对古诗词的解读十分幽默,段子频出,妙不可言。”2014级文学院王雪莹谈起康老师颇为兴奋。还有一些同学是被撒贝宁老师的真性情打动,“撒老师能抛出‘包袱’也能出口成章也会随着故事红了眼眶,自然流露,带动着观众身临其境。恰到好处的主持让节目不是曲高和寡、索然无味。”2017级文学院的李娜从主持人的情感引导融入进节目,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龚琳娜、老锣坚持复兴编钟之乐,腾格尔默默守护着鄂尔多斯沙漠区母亲长眠的2000亩的“腾格尔林”,汪明荃、罗家英恋爱21年经历癌症花甲之年终于决定结婚,白茹云用诗词作为向病魔宣战的战斗檄文,著名演员佟瑞欣先生用情景剧演绎出了一百年前的课堂上李叔同先生第一次和学生们一起唱响《送别》的情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用一个“情”字表达对节目的感受,“我觉得央视越来越找到当今电视节目最根本的脉络,就是一个‘情’”。“乡愁”“爱情”“亲情”“惜时”等等这些从古到今一直都是永恒的吟咏的主题,哪怕是新曲谱、新唱法,这些骨子里缓缓流淌的情感在经典传唱人身上成为了一种载体和符号,诗词都应该具有普世的情感,只有这些普世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被当下的中国人读懂,让现代的我们听不出丝毫的违和感。
  
  诗者天地心,盛世必有歌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当舞台上仿若竹简的LED屏幕缓慢落下,经典诗词慢慢呈现,我们跨越时空向经典致敬、向古人致敬。同时,经典传唱人也在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演绎的不仅是经典诗词和优美旋律,更是自己的人生,每一首歌曲里都在诉说一个故事,谈及一段过往,分享一则感悟。“诗词男神”康震老师这样说:“《经典咏流传》的厚重在于,曲终之时情不了、意不散、神不灭,它们所延绵的精神和风骨,和今天的我们紧密握手,浸润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3月18日,在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在毕业典礼上寄语毕业生:“在《经典咏流传》中王俊凯在第一期第一个登场,演唱了一首《明日歌》。这枚‘小鲜肉’1999年出生现在正是18岁,就读北京电影学院,与你们距离不到5公里。对于《明日歌》作者,未来已成为历史;对于我们,今天是未来的开始!面对这一批‘18岁’的朋友圈,大家是否该有一种压力感?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感?”诗词可以育人,可以养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综艺节目的领域这样十分显著的迭代,不失为一种好事情。诗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它会飞向更宽广更久远的地方,经典属于所有的时代,我们用最流行和最易于传播的方式,让传世经典再度叩响当代人的心灵。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不仅在做一档电视节目,还在号召、动员和参与一个全民互动传唱经典的文化行为。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样的创新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一定能在青少年中生根、开花、结果。”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诗词与流行的结合是一种非常好的国民教育模式。“立足当下,再造流行。”“轻赛制,重传承。跨界融合、跨屏心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著名学者季羡林就提出过 “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现在的我们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但这个开始的结果却是十分的“不俗”,深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通文学、美学、哲学、史学经脉,也许不仅仅是千百年前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而是我们可以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