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的磨砺让人沉淀得更好——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王迪迪
怀着敬畏,我看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29名采访对象中有和他同年去梁家河大队的插队知青,当地村民,还有各界人士,全方位地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艰苦历程,他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踏踏实实做出一片天地的见证者。我不由得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艰苦的磨砺才让习近平总书记沉淀得更好,让我们有了一位爱国为民,德才兼备的好主席。
吃糖不忘种甘蔗。当年的习总书记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决心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这本书记录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那段知青岁月,为何发行?它正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当代身居各职的人应汲取其中的精华,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立志何以成才?当你被困于穷山沟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时,你是否会挥泪逃走?当习总书记15岁来到这片黄土地,贴近农民生活,当王燕生说:“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插队下乡这一代人,亲身体验过农村艰苦日子,亲眼见过中国最贫困、最原始的生活。”我明白了习总书记为何要下决心改变梁家河的面貌。“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艰苦并没有打倒他,而是给了他更好的锻炼,才有了今日那位为民谋福利的总书记。作为当代青年,如果志向和梦想被丢弃在路边,那么迷路的你还来得及后悔,拾起梦想,拨开迷雾,成功的旗帜在招摇。
唯勤奋好学是成功的捷径。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便是以两个沉重的装满书的大箱子开始。王宪平说:“那个年代,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但是近平没有受那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他热爱读书,‘痴迷’读书,每时每刻都汲取知识。”“近平在干农活方面,也有很多要向我请教的。”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任凭懒惰侵蚀自己。当下的时代,知识爆炸、信息化、大数据、军事改革等各种名词层出不穷,怎样去定位,大概是苏东坡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以解释,因此当我们走出困扰的山路,我们终将会看见希望的路口。
求真务实的态度是必需品。光说不练假把式,纸上谈兵是荒诞,“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当年习总书记没有打沼气池,那么一个架子车都通不过的路何时才能通过大卡车呢?习总书记在知青时光,为村民修淤地坝,建沼气池,修马路,办扫盲班......把每一件事都落到实处。人们的心中,他的形象是了解实际的,并且在插队这几年更了解了实际。如今身居各位的人们更要以真实为基础,以信念为中心,坚持将求真务实当成做事的标准,让每一件事处于稳速前进的轨道,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好。
将爱国利民的情怀烙在心底。青年的习总书记植根在梁家河的黄土地上,求真务实是他的态度,“百姓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为百姓服务就是他的信仰,于是以人民为中心成了他的发展思想。我仍然记得那句“我们不是处于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处在和平的中国”,人民心中渴望的和平也是国家和平的重要因素,爱我们的国家,也要为民做好事。青年的我们处于放肆的年纪,但我们长大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小时候,祖国母亲保护我们,现在我们要记得爱我们的国家,保护它,更要将爱国为民的情怀根种在心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克服艰难困苦才能到达彼岸。15岁从城市来到黄土地,那时的习总书记不适应,可是他仍然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在那时习总书记为了改善村民生活,打造淤地坝,可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让当地村民不支持,于是怀着一股干劲的青年习总书记请求“黑子”帮忙,克服重重困难,建成的淤地坝直到现在还在使用。被认为是“黑帮子弟”而入党困难,一次又一次的写入党申请书没有击垮他要入党的信念。扬帆前进,偶遇了暴风雨,随机应变,说不定会看见灯塔。我们过着如此好的日子,怎么能让困难将我们消磨呢?人的一生中有很多的偶然性,但这不是停下脚步的理由。
当你想平平过一生,青春的岁月一晃而过,盛年的时光为生活忙碌,中年的时光开始不知所措,老年的日子慢慢的回忆时,没有真正的活过,记忆竟然一片空白。而当你想人生跌宕起伏,在老年时不后悔,回忆里有苦有甜时,磨砺必不可少,而荆棘一定会划破你的皮肤,但即使血痕累累,别怕,你的前面会有东西帮你抚平创伤,你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你在磨炼中渐渐沉淀得超过你的想象,最终绽放出最好的自己。
(作者系2017级药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