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千年技艺,记忆千年





  传承千年的技艺如今已不多见,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碰撞中,大多传统技艺因各种原因在迅速地走向衰落,甚至消亡。每每及此,相信我们都会感到心痛和惋惜。
  然而,令人振奋的是,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给我们带来选手们守擂和攻擂的精彩对决,也让我们重新享受了一次文化盛宴,领略到诗人与词人们带来的美妙炫音,让我们看到了古典文化复苏的希望。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武术、戏曲、制陶技术、剪纸文化等,并没有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进行而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它们仍默默的处于不起眼的一角,无声的关注着人类的荣辱兴衰,它们的光辉已在岁月的侵蚀中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而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尤如千年的古董,人们还没有估计到它将来升值的可怕效应。更没有意识到它们还是先人们努力钻研的结晶,智慧的成果,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不朽传奇,其不仅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还是中华文明演化的一种集中反映,是民族特质和风貌的集中体现。
  对现代社会来说,古代技艺对中华民族仍有很重要的文化影响力,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其“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带动了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这无形中提高着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百利而无一害。而武术、戏曲等可以通过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走出国界,到伦敦,到纽约去展现中华民族的民族魅力,让外国人更加了解智慧、善良的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国走出去,以此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的民族凝聚力。
  武术是中国的千年技艺之一,它是古代先人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不仅可以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还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另外,古代先人们还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武德,例如“做人讲道德,习武讲武德”、“侠有义则正,武有德则成”,这些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宁折不弯、侠肝义胆的性格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戏曲更是我们的特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地方都没有的独特艺术形式,就像中国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一样独一无二,无可替代。我们会想到艺人们一脸白粉,画浓妆的腮红,留及地的胡子,穿宽大衣服的形象,而这正是古人在服饰文化上的鲜明体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异域风情和绝代风华,更是引领当时风尚的标志,而这样的无价之宝,民族之宝,如今的我们又怎能不闻不问呢?
  想想那些古老艺术的继承者们,他们也许正跟你我一样正青春,他们为戏曲,武术,为其他千年的技艺奉献一生,或者为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生存而苦苦探索,只不过希望千年艺术不会在新时代、新世纪消亡,而是一直伴随着我们,伴随着我们的子孙后代。而其他的制陶技术、剪纸文化都是“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风流人物”。在如今风云变幻、斗争激烈的21世纪,要想让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成为一棵参天巨树,就必须更好的继承千年技艺,让我们在继承中领悟先辈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探索精神,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继往开来,开辟属于中国人的家园,中国人的梦。
  夕阳的余辉装点着美丽的村落,排排椰林下,是一个个身着美丽服装,又唱又跳的俊男靓女。这些技艺的继承者们有的在表演中国功夫,有的在演唱中国戏曲,更有的在为古老艺术的长久不衰而摇旗呐喊。而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绝不能袖手旁观,而应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千年技艺不会成为千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