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人丁晋公点个赞
宋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曾记载过“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
北宋祥符年间,紫禁宫失火。丁晋公奉命修缮被烧毁的宫室,但是取土很远是个大难题。丁晋公命令工匠就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被挖成了深沟。丁晋公又命令工匠把汴河之水引进深沟,再用竹木制成的排筏和船只,将修缮宫室需要用的各种建筑材料,顺着深沟水渠运进宫里。宫室修缮完毕之后,再把废弃的砖瓦、灰土等填入深沟之中,深沟又重新变成了街道。这挖开大街一个举措,就解决了三件大事(获取土源、运输建材和处理垃圾),节省下来的经费,多得可用亿万来计算。
为什么能节省数目如此可观的经费?首先,修缮被烧毁的宫室,需要用泥土来制作砖块,若到很远的地方去运取,势必要付出大量的材料费和运输费;其次,利用汴河及深沟水渠将各种建筑材料运至宫中,可以省去巨大的人力花费;第三,重建工作完成后,处理工程废弃物,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需要花费许多人力和物力的。
“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曾被各地中等学校选入不同年段的语文试卷中。命题者除了要求学生回答“一举”和“三役”之所指等词语知识外,几乎都会提出该故事给我们有何启示。查看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是做事“要考虑周全,合理安排,科学调度”“要善于动脑筋,力争做到付出少而回报多”等等。在我看来,这些答案全都正确,只是没有把最重要的一点讲出来。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真想把工作做好的强烈的责任心!有了这强烈的责任心,就会千方百计去寻求最佳方案;缺了这强烈的责任心,即使脑子再聪明、好用,也是枉然!
我曾想,倘若当年丁晋公修缮宫室时,派出大批工匠到很远的地方去取土制砖,各种建筑材料用车载人挑运回宫中,完工后再把堆积如山的废弃物运往远处倾倒,只要他勤勉劳作,没有中饱私囊,那又何错之有?可是人家丁晋公偏不这样做,而是经过殚精竭虑,统筹安排,想出了“一举而三役济”的好办法,为国家省下了巨额经费。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丁晋公的办法还为环保作了大贡献呢!
对照古人丁晋公,现今极个别官老爷的做派实在是相形见绌了。报载,上海有一条街道,几乎每两年都要“开膛破肚”整修一次,其理由名目繁多:一会儿说要安装煤气管道,一会儿又说原先的水管直径不够大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害得过往司机和行人苦不堪言。一位著名剧作家有感于此,套用鲁迅小说《故乡》结尾的句式,不无揶揄地撰文写道:“地上本来就有路,折腾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这话是很发人深省的。
(作者系民族学院退休教授、校关工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