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惠风和畅吹开樱花灿烂 群贤毕至纵论樱花美学
———樱花美学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研讨会现场 刘阳/摄


  杨瑞仁:樱花文化与日本文学
  日本樱花文化,初起于奈良时期。日本诗受盛唐诗风的影响,赏梅为主流,樱花文化处于滥觞时期,一些樱花诗用于歌舞升平,如《奈良颂》写道:“樱花绽放奈良城,万紫千红处处馨。乐利安和歌盛世,民康物富庆生平。”
  日本樱花文化成型于平安时期,特别是嵯峨天皇对樱花的偏爱,极大影响了日本国民,形成风尚,樱花文化成熟。
  日本樱花文化盛行于江户时期,此时,武士阶层崛起,樱花文化的集团精神和牺牲精神大行其道,武士道精神与樱花的特点充分结合,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赏花细腻独特而又盛况空前。
  现在,我们学院举办樱花节,似有些忌讳,毕竟日本把樱花文化玩到了极致,我们再玩,有步人后尘之嫌。其实大可不必。第一,据考证樱花源于喜马拉雅山,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在我国宫苑栽种,赏樱传统源于中国,而樱花栽培在日本才一千多年历史,赏樱文化亦源于中国。第二,樱花并非日本国花,日本官方国花是菊,崇尚樱花是一种民俗民间文化行为。第三,中国赏樱胜地众多,已经不逊于日本。
  张院的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就是建设园林式校园,打造生态文化和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就樱花来说,有樱花林、樱花路、樱花文化节。樱花文化建设是我院文化建设中极有特色组成部分,这种建设出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应该理直气壮的重建樱花文化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
  王明辉:张家界学院樱花节三章并序
  世人皆知樱花与日本之关系,而未必知其详。日人凡事认真,将此普通一花,反复研究培育,花样品种翻新,使之遍于东国城乡朝野,无处不花,又推向全球,既做旅游观光之盛景,美学研究之对象,又成价值万亿之巨无霸产业也。以至于言樱花必言日本,言日本必言樱花也。
  国人于樱花,感情复杂。而感情复杂之原因,在近代之恩怨情仇。有爱国情怀登于极致者,直斥之为孽花。武大之樱花,规模影响,居全国高校之首。其樱花,恰有两个大批次,见证中日之关系也。一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略并占领大半个中国,种花武汉,此乃侵略之花,亦国人屈辱之花。二是八十年代,中日友好,近乎蜜月,三千青年访华,亦种花武汉,此乃友谊之花。近年复有第三大批次,乃我国专家奋起直追,研究培育,品种国产,此乃复兴之花。三花烂漫,使人有沧海桑田之感。
  国人近年,接受樱花,我以为乃改革开放之功。国门打开,观念更新,知有汉,复知魏晋,不做桃花源中人,自外于世界也。恩怨情仇,樱花无罪。复于国中,遍种樱花,与桃李杏春风一家,装点此江山,今朝更好看。樱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樱花之研究,愈入愈深,知樱花之起源,乃在喜马拉雅之南麓,国人欣喜,于樱花之感情,因此委婉一转而更上层楼也。妙哉!
  我于樱花,素无研究,而当年之摄影,漫漶而不清。今观张院之夹道樱花,灿若明霞,浓如好酒,美如初恋,而樱花艺术节之演出,帅哥靓女,如梦如仙,歌曲如仙乐之下凡,灯光如银河之璀璨,山荫道上,应接不暇,使人有把酒临风击节按弦乃至行散狂歌之冲动。拙作三章,今略作自笺,聊备一格云。
  胡显斌:樱花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今天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樱花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一、从中国的他信到日本的自觉。唐宋之前,梅花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表征物,从中国输出并进入日本,表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传播效应。在此基础上,日本逐步找回自身的文化自觉,突出标志是日本经典文化名著《源氏物语》的诞生,由此奠定以樱花为代表的“物哀美学”基础。到十八世纪,樱花遂成为日本国的象征,日本的赏樱活动开始兴盛。由此,樱花形成了一种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运动。
  二、从他者形象到文化输出。樱花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在其进入文化生产与创造的大流通与大循环过程中,樱花形象与日本形象充分联系在一起。随着日本国力强盛,樱花随着日本外交与军事输出而对外输出,日本通过强权在殖民地种植樱花。
  三、文化的博弈与樱花的全球化。樱花源于喜马拉雅山,经中国传入日本,又经日本的文化意识形态进入日本的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由生活演变成为日本的文化象征。随着中日邦交的正常化,樱花也进入中国。从古至今,樱花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造就了蔚为壮观的樱花文化全球景观。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文学中桃花源形象的塑造与现代建构研究》(课题编号17czw006)阶段性成果】
  邱亮:几首樱花小诗
  说起樱花,小时候一直以为是日本的产物。后来渐渐了解,日本赏樱并非自古而然,也经历了从赏梅到赏樱的过渡,而赏梅来自中国,宋代出现了大量的赏梅诗。日本大概在十世纪,风气转变,宫廷赏梅之风盛过赏樱,成为贵族赏花的主流。到了十七世纪下半叶,赏樱的习俗进入庶民阶层,举国赏樱的风气开始蔚然成风。
  关于日本樱花的原产地有不同的说法,五年前,我曾经看了一个纪录片《樱花前线大追迹》,是日本女优上野树里历时四个月,足迹遍布五千四百公里,从第一年的十二月到第二年的三月,从尼泊尔,到中国的云南,再到日本的跟踪拍摄,一路追踪樱花开落的消息,他们认为樱花的发源地原来在喜马拉雅的南麓,之后一直东迁,经过中国,到达东瀛。看到生长在不同地域和海拔的樱花,迎风送雪,各逞姿态。况周颐《蕙风词话》:中国樱花不繁而实,日本樱花繁而不实。指出二者的同中有异,可以说樱花是日本之花,也可以说它是亚洲之花。
  宋扬:樱花在中国画中的应用
  中国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水墨画、工笔画、彩墨画、白描等。所画的题材可以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按照画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
  樱花在写意画中的应用以吴昌硕、齐白石、王雪涛、林风眠为例。樱花在工笔画中的应用以任柏年、陈之佛、喻继高为例。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态的同一。在工笔画中不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力求形似,“形”在共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注重写实。樱花在盛开时花瓣与叶相互生长相互映衬,所要表现的细节繁多,基于此,樱花用工笔表现更为合适。
  朱小枝:古代文学中的樱花形象
  相对来说,樱花的古代文学形象有些单薄。我稍微梳理了一下目前看到众多诗词,樱花的文学现象大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解读:
  一、起兴发端的美丽花卉。“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古人认为宇宙是个整体,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由一气贯通。万事万物的发生、变化,都可能触发人的内心,引起人抒情的冲动。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把这叫做物感说。元稹《折枝花赠行》“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这是一首赠行诗,浓浓的离情借樱花而抒发。
  二、流连观赏的美丽花卉。我见到的樱花诗中,中唐的张籍作品最多。他擅长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对樱花的痴情:《雨中寄元宗简》“东风渐暖满城春,独占幽居养病身。莫说樱桃花已发,今年不作看花人。”写诗告诉友人,自己生病了,特别提到因病不能观赏樱花,足见惋惜之情。
  三、青春少女与樱花组成文学画面。樱花的古代文学作品,除了在诗歌开头,充当兴起情感的“他物”,除了诗人写自己本人观赏樱花,樱花和爱花的男诗人组成一幅幅文学画面,还写了青春少女与樱花组成的文学画面。张籍《吴楚歌词》“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美丽的女子形象和美丽的樱花形象互相映发,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文学效果,组成青春浪漫的文学意象,比上述文人加樱花的作品有意趣些,更给人丰富的美的联想。
  樱花的古代文学作品,相对其他中国传统花卉的文学作品少了很多,这固然是个遗憾,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但是从好的方面看,樱花的古代文学形象,没有负面的文化比附,如“桃色新闻”“红杏出墙”“海棠春睡”“一树梨花压海棠”等等。樱花的文学形象,就是单纯的美,与青春浪漫欢乐幸福相联系的美的意象。这使得我们继承樱花的古代文学遗产时,没有负累,有利于创作出清新健康的樱花文学作品。
  郑荣:樱花与旅游
  我今天想要分享的是樱花作为一种特定旅游吸引物的价值以及与樱花相关的国内外景点和线路的介绍。
  我们提到了樱花艺术节和旅行社的樱花旅游线路策划,怎样在短暂的时间使樱花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物产生更大的旅游价值,需要各方的精心组织和策划甚至是营销推广。在横向线路策划上,围绕樱花旅游景点提供多条辐射周边区域景点的游览线路供游客选择,既满足游客赏樱花的需求更是带动周边景区的旅游发展,促进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和经济发展。在纵向深度策划上,以樱花为核心,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美食、建筑、艺术开展一系列的有底蕴有内涵有深度的旅游活动,使人们通过樱花对当地的了解更深入。通过这些有利的旅游营销宣传,使得旅游以花文化造势,充满活力,花文化以旅游带动也得以保护,一方面政府加强对樱花旅游的支持,另外一方面新兴的花卉旅游业使行业发展充满契机。
  罗玉燕:樱花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
  我的主题是樱花纯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初探,我将从樱花的植物文化内涵和樱花文化的生态美学意蕴两方面展开。
  樱花文化中的“物哀”精神契合了生态审美智慧。“物”是樱花花开花落的客观存在,“哀”是主观情感,两者物心合一,悲叹生命短暂易逝,自然变化无常。美好的事物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必须在最辉煌的时刻拼命燃烧自己,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关注自然对人的精神世界带来的影响。
  樱花文化体现了至善至美的生态审美理想。樱花代表着各种美好的事物,价值不仅在于单纯的审美象征:团结、勤劳、勇敢,更在于樱花给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体现了生态美学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樱花文化蕴含了道法自然的生态审美境界。樱花高洁、轻柔和淡泊的宁静气质,符合道家思想的“无为”和“不争”,顺其自然,“返璞归真”,不争不破,达到心境合一。人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常在樱花盛开的树下饮酒、颂歌、作画、拍照,与樱花融为一体,借樱花的清高虚淡净化自己,建立人与自然的“亲和”。
  
  卢思琪:樱花美学在音乐中的应用
  以下我将从樱花美学、物哀美学和性情中人三个方面来谈谈樱花在音乐上的应用。
  从樱花的美学角度出发,落英缤纷,终极之美。这是樱花独有的审美情趣。朱光潜在《谈美》中这样说到:美的欣赏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
  “最极致亦是最尽头,最绚丽亦是最凋零”,人类的美学范畴里,哀伤总比快乐更高级更深刻。这就是我要说的物哀之美,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真情流露。
  樱花在歌词中运用广泛。在我国唐代,李商隐的诗歌中也不缺樱花:“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苍垂杨岸”。
  新时代特点的樱花审美情趣,用音乐表现手法,从歌词、曲调、节奏、音色等方面一改往日的哀伤凄美,更为生机、活力、美好……
  刘瑶:樱花的文化蕴含
  我将结合中国现当代描写樱花的作品,从三个方面谈我的看法。
  一、樱花是日本文化的标志。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的文化中深深地渗透着日本的樱花气息。随着国民思想的开放,去日本留学、交流、游玩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不免会被日本随处可见可感的樱花气息所感染,这表明了樱花在日本的普遍性与标志性。
  二、樱花是承载情绪的意象。她被赋予了人类深厚的情感。席慕蓉在《古相思曲》中写到“就是在几千年来弹着箜篌等待着的,那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那就是樱花烂漫时蹉跎着哭泣的那同一个人。那么就算我哭泣了,也别笑我软弱。”她借樱花表达了年轻时对爱情的渴望,淡淡忧伤亦或深沉爱恋都深深扎根于心底,表明了对爱情执着。
  三、樱花是人类心灵的哲思。汪曾祺在《樱花》中写到“风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为人为花。”将花和人融为一体,花的纯洁就是人内心应有的纯洁,樱花就是纯洁的象征。我们不妨让自己的心像樱花一样纯洁,不妨让自己在社会中做个高尚的人,坚守优良的道德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