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论《诗经》中梧桐意象的继承与强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生命的起点。许多后世文学作品的意象都取自《诗经》,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强化它的含义。譬如《诗经》中的梧桐意象,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它总是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并逐渐得到强化。
在《诗经》中,梧桐有怀抱高洁的象征和渴求知音的含义。因其具有高洁的自然品性,常用来比喻君子的才德。《诗经·小雅·湛露》里写道:“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开头前两句写深秋时节,以梧桐树、椅树的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来起兴,形容君子举止仪范的得体优雅。《诗经·大雅·卷阿》又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这句诗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并且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具有高贵圣洁秉性的凤凰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可见梧桐的高贵之处。
此外,梧桐制的琴是君子修身养性的伴侣,如《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云:“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由此可见梧桐质美而高洁,为造琴之良材。在我国古代,琴瑟是一个人身份高贵的象征,演奏者通常通过弹奏琴瑟来寄托自己的心声,以求得知音。梧桐因其生长的环境高雅清净,秉天地之和气,吸日月之精华,材质纹理通直,色泽光润,轻柔无异味,成为了制造名琴的首选。梧桐树赋予了古琴物质形式,反过来,梧桐所制造的古琴所弹奏的音乐中所蕴含的高洁品格、知音意识,又反馈给了“梧桐”,使它变得与众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庄子》中也多次出现梧桐的意象,并且与《诗经》中的含义基本吻合。如《庄子·秋水》云:“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雏是凤凰的一种,它不知疲倦地南来北往,非练实不食,非梧桐不栖。它以其髙洁的怀抱和选择,强化了梧桐高洁的意义。这里梧桐代表的正是自古以来孜孜不倦地追求道德完善的君子的品行。
汉代记载梧桐意象的文学作品较少,但存在着两把非常出名的用梧桐制成的古琴,它们分别是司马相如的“绿绮”与蔡邕的“焦尾”。“绿绮”以其绝妙音色经司马相如弹奏而于当时名声大噪,司马相如亦视之为珍宝。《后汉书·蔡邕传》载:“吴人有烧桐以炊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蔡邕于烈火中抢救出梧桐良木,并以此制成千古名琴“焦尾”的典故,历来为文人骚客所称道,与善于相马的伯乐,于琴声中听出“高山流水”意蕴的钟子期一道,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梧桐象征高洁的品质与渴求知音的含义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浓重。晋司马彪的《赠山涛》云:“迢迢椅桐树,寄生于南岳。上凌青云霓,下临千仞谷。处身孤且危,于何托余足。昔也植朝阳,倾枝俟鸾族鸟。今者绝世用,倥偬见迫束。班匠不我顾,牙旷不我录。焉得成琴瑟,何由扬妙曲。”南朝宋鲍照《山行见孤桐》中也有梧桐的意象:“桐生丛石里,根孤地寒阴。上倚崩岸势,下带洞阿深。奔泉冬激射,雾雨夏霖淫。未霜叶已肃,不风条自吟。昏明积苦思,昼夜叫哀禽。弃妾望掩泪,逐臣对抚心。虽以慰单危,悲凉不可任。幸愿见雕琢,为君堂上琴。”这两首诗中都流露出愿觅知音之意。尤其是鲍照,他描写的梧桐立存高远,这与他出生“寒门”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比常人更加希望自己独特的品质被当朝知音理解,进而被重用。
唐代梧桐意象进一步被强化,诗人戴叔伦曾作《梧桐》:“亭亭南轩外,贞干修且直。广叶结青阴,繁花连素色。天资韶雅性,不愧知音识。”从诗中我们可以发现戴叔伦笔下的梧桐,树干是修长笔直的,最后一句有点出“知音”一词。他借梧桐表明自身之清雅高洁,既是以梧桐自况,又抒发了愿逢知音之感。唐代写梧桐意象的著名诗人还有白居易,他在《云居寺孤桐》写道:“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馀,高意犹未已。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他将梧桐独立、孤直、内心通达、不蔓不枝的特征与士大夫的人格品性联系起来,强调了梧桐树高洁清净、孤直通达的意蕴。
至于宋代,梧桐意象象征高洁人格的意义更加突出。主要代表是王安石的《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孟子曾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在结合王安石所在的时代背景,了解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之后,就很容易体会王安石是借梧桐言志,表达自己高尚的品格与节操。后来晏殊也曾在《梧桐》诗文里写道:“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通过对梧桐繁茂的直接描写,表达了对梧桐伟仪之态的赞美之情。
明清时期,随着俗文化的发展,梧桐意象也与小说结合起来。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将贾家三姑娘贾探春与凤凰联系起来的意象,其中就有梧桐。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整个大观园,单单只有秋爽斋种了梧桐,栖身于这梧桐居的探春,正是一干年轻姐妹甚至整个贾府的金凤凰。把探春比作凤凰,文中曾明确出现过,在第六十五回中兴儿向尤二姐、尤三姐介绍荣府中人的时候,曾这样评价探春:“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这也暗示探春是继元春之后第二位飞上枝头的人,最后她确实远嫁做了王妃。另外,众所周知贾母见多识广,有很高的生活品味。在带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她在宝钗、黛玉的房间布置方面都挑出了一些毛病,唯独没有说探春,只是强调外面的梧桐密了一些。这体现出探春本人大方不俗,将房间布置得很雅致,也体现出探春在性格方面的一些优势,与梧桐意象的含义有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诗经》中梧桐意象的含义是一以贯之的。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它增加了许多新的含义,但它最初在《诗经》中怀抱高洁的象征和渴求知音的含义却从未消逝或改变,反而在历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被强化了,成为它意象中不可缺少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