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们的芳华

□ 评估中心   陈维多

当电影在一句深情的旁白中慢慢落幕的时候,观众仍然默默地看着银幕上滚动着的字幕,不愿马上离去。也许人们还没有从剧情中走出来,也许人们正在思考着这部电影的主题:是述说那个激情又荒诞的年代吗?是鞭挞禁锢人性带来的灾难吗?是感叹命运的不公吗?

《芳华》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其实很平淡。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也许会觉得这就是曾经发生过在自己身边的人与事。故事从那场大革命开始,讲述了主人公某文工团战士刘峰、何小萍,以及他们的战友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陈灿……如同那个时代充满激情又充满荒诞的故事。待他们芳华过后,那位学雷锋标兵,战斗英雄刘峰,在街头运货因1000元罚款被城管把假肢打断;那位命途多舛的舞蹈演员何小萍“精神崩了”;那位被刘峰暗恋的情人,却又置刘峰于“死地”的林丁丁远嫁国外;陈灿这位高干子弟,时代的宠儿,又成了商海的弄潮儿;郝淑雯成了富婆,但当她见到昔日的战友刘峰被打倒在街头时,毫无顾忌的骂着城管,替刘峰打抱不平……他们每个人的命运大相径庭,拥有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虽然两位男女主人公是人性意义上的大好人,命运又是最惨的两位,但他们的芳华同样绽放如花,“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了一生。”
这是一部观后让人思考的影片。让你思考自己的青春,思考自己的芳华。
我们的芳华与电影中的这些人同属一个时代,让我们这些花甲老人已经看惯了春花秋月,世态炎凉。但为什么一提到北大荒,情绪就变得亢奋?其实,我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并不完美,我们在那里的生活也并不美好。我们一提到北大荒就喜欢用魂牵梦萦这个词,那些年有什么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呢?真的,我们芳华时的日子并不美好,十七八岁的孩子就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去了边远地区,没有人烟的北大荒。在蚊虫成群的荒原上,常年带着蚊帽,穿着高筒雨靴,开荒种地;零下30度的水利工地上,啃着冻得像砖头一样的馒头,一百多斤的麻袋扛在肩上,走在几米高的跳板上;一眼望不到边的麦垅,弯下腰去,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那时候,不光是身体上的煎熬,还要承受身心上的折磨。一群少男少女,整日一起摸爬滚打,怎能不日久生情。那时候,我们谁又没尝到过,像这部影片中描写的那些缺少人性的禁锢。有多少正常的情感被说成是“阶级斗争新动向”而被批判。我们中间多少人,有过像刘峰、何小萍一样的悲剧。但那个年代又是充满激情的年代,苦难并没有减弱我们芳华的精彩,燃烧激情的岁月,一定会留下不朽的记忆。
1968年春节,我们几个知青在一顶帐篷下度过了除夕,那是架在几百公里没有人烟的茫茫雪原上的一顶帐篷,帐篷外零下30多度,大家围在柴炉旁,自编自演的“节目”,唱着“抬头望见北斗星……”这就是我的知青芳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虽然没赶上战争时代,但我们的芳华也属于革命的年代,所以我们这代人也就属于这个年代的芳华。这个年代现在看来,有些荒诞或黑色幽默的一面,但我们毕竟生于当时,我们的血肉之躯也曾哭过、笑过,也有过梦与遐想。那些困苦与失落都是命运的赠品,是那个年代每个人不可逾越的归宿。当这些被时代的车轮滚滚碾过之后,在那些恍惚的曲折判断中,倒是反衬了英雄主义的强硬。谁能断定那个时代已彻底沦为档案上的斑斑墨迹。
平凡世界之所以平凡,并不是每个人都实现了人生的梦想,成了人生的赢家。我们回城后也是有的人高官得坐,春风得意。然而更多的人还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屈服了现实,向现实妥协。而只是每个人都饱经了岁月的沧桑,感慨了现实的洗礼。这也许是我们从刘峰、何小萍的命运中得到的一点启示。也让我们每个人看完《芳华》都能找到自己的解读,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正如电影主题所写“从来不需要想起,因为从来都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