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人生如账


  谈到人生,众说纷纭。
  佛家说:人生苦短。舍得在参禅,慈悲渡众生。道家说:人生如茶。浓淡自有味,沉浮俱坦然。诗人说:人生如梦。大梦初醒时,恍如隔世间。智者说:人生如水。无惧坎坷路,潇洒走一回。悟者说:人生如戏。戏里戏外皆风景,半是演员半观众。还有诸多比喻,譬如:人生如书、人生如河等等,角度不同,各言其志而矣。可我总觉得,人生如账,也是有些道理的。
  这要从我的职业说起。
  作为一名基层小会计,大半辈子的时光在算账中度过,虽说不出高深莫测的道理,也未必算出了多少效益,却养成了“好算账”的习惯。
  人生如账,先从账理上说起。其一,“承上启下,日清月结”。懂会计的人都知道,这记账讲究个周期,每个月的初始数字都是从上一期转来的(除非你是创业者,从零开始),会计术语叫“承上”。每日终了,店家要打烊,你要把这一天的收支事项厘清,登记入账,钱货入库,这叫“日清”。每月都要清查库存,计算盈亏,编制报表,这叫“月结”。期末,收支账项结转后余额清零,所有资产负债及往来款项账面数字都结转到下一期,这叫“启下”。如此下来,周而复始,账账不息。每月一报表,半年一总结,年终算总账。所有的往来账项要定期清理,尽量规避呆账坏账。欠账还钱,信誉无小事。日积月累,一年下来,或盈或亏,给东家一个交代。新年伊始,重打锣鼓另开戏。
  人生呢,也是这个道理。你从父母那里遗传基因,传承家风,继承遗产,就是“承上”。祖上耕读继世,家风淳厚,家底殷实,你人生的起点就高。反之,亦然。这些都是无法选择的。古人有言: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你打拼了一辈子,积累下来的资产,抵去负债,剩下的就是净资产,包括精神财富,都会打包留给后代,这就是“启下”。当今社会上说的“富二代”也有这个意思。大富大贵是可遇不可求的,也难以复制。百姓之家,寻常过日子,心里要揣着小盘算,小到生活零用、子女教育、人情往来,大到盖房修屋、儿女婚姻大事,都需要算计。劳作了一天,夜晚静静地躺在床上小结一下,增些经验,长些悟性,年复一年,日久天长,小日子就会有起色。恪守勤俭持家,牢记细水长流,算好家庭小账———旧社会的土财主多有这样起家的。
  人生,一路上会遇到数不清的收收支支和往来账项,要守信持节,莫恋财货,清白做人,安心做事,生活自会迎来一片片灿烂阳光。
  其二,“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账簿上每一笔数字都是用“借、贷”(旧时的账用“收”“付”)两个方向同时登记的,账账相合,自然平衡,俗称“复式记账”。这道理转化成人生格言,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有句口号叫“勤劳致富”,反过来讲,就是“懒惰致穷”。付出和收入呈正比,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希图不劳而获的人就违背了这一条。偶然的一次不劳而获可以忽略,但若是整天想着投机取巧,抱持“憨狗等羊蛋”的人生态度,只会老来徒伤悲。
  账目上的数字,必然涉及到钱物。说到钱,唐代名相张说有一篇《钱本草》,以“中药”比喻金钱,句句透着警示:“钱,味甘,大热,有毒……能利邦国,亏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翻开历史,那些嗜钱如命、利欲熏心的人,往往忽视了钱的“毒”性,中毒日深,以至于无药可救。
  其三,“账账相对,账实相符”。所有的账簿记录都存在着勾稽关系,涉及资产的账目都对应着一定的实物,这就要求定期进行核对,既要“账账相符”,又要“账实相符”,会计上叫“清产核资”或“清查盘点”,这是堵塞漏洞的重要规则。古时候,各朝代发生的库银亏空大案,多是缘于人事与制度不搭界,疏于核对,而家贼最难防。通过贪赃枉法、损公肥私、巧取豪夺获得的财物,都是“不义之财”,与你的实际贡献并不相符,老天有眼,总是要核对的,纵然一时失察,也会有算总账的一天,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会计上的账,除了按科目要素分别设账计算,还有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之区分。人生之账更是深奥复杂,譬如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友情账、健康账、家庭账、自由账、良心账等,每一类账也都有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之分,事有巨细,亦有轻重缓急,可分类算计。所有的账项,期限有长短,数目有大小。纵观古今,越是位高权重的人,高居庙堂之上,成就的都是大业,面对的都是大账,越要决策全局,运筹帷幄,以免铸成大错,成为历史罪人。纵是刀笔小吏,也握有些小权力,若是不关进制度的笼子约束着,难免为私所用,算出一笔笔歪账斜账。平民百姓,多是些持家过日子的繁琐小账,也不可小觑,经不住日积月累。正所谓: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
  其实,自从降临到这个世界,踏上漫漫人生路,每个人就开始算账。从1—2—3识数开始,这是为算账打基础,待到生命终结之时,路走完了,也到了人生该结账的时候。但人生之“账”,却不是简单的数字可以计算的,除了财富,它还包含着情、义、利、理等。情义无价,难以计量。涉及到一个“利”字,往往最考验一个人,多少矛盾也是因利益纠葛而起。有人说,别谈钱,谈钱伤感情。可他偏偏忘记了,伤感情的,往往就是因为没有谈钱———一笔糊涂账,徒引两猜疑。“亲兄弟,明算账”、“账目清,好弟兄”说的都是这个理。
  古人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实,追逐利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利益面前丧失了做人的道德与底线。心中有杆秤,笔下账目清。儒家提倡生财有道。周易上说:“利者,义之和也”,讲的是“利”与“义”的关系,两者相统一,这账才算是规矩。孔夫子说得更直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可见,他是把“义”作为最高的致富规则,用今天的话来说,政治站位不可谓不高。
  人生而有欲,诱惑总相随。面对各种欲望和诱惑,古代先哲曾告诫人们:“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韩非子》.说老)讲的就是要抑制贪欲、平衡心态、除祸避难、算好人生之账这个道理。古往今来,多少人算错了人生之“账”,陷入“欲壑”深渊不能自拔,悔之晚矣。
  人生之“账”,算法不一,皆因各人“三观”不同、格局差别之故。也有三种境界,郑板桥“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为一种境界。五柳先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可谓高一层之境界。我独喜欢东坡居士“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诗人一生屡遭坎坷,总是化苦为乐,飘逸潇洒,心境坦荡,可谓人生至高至善境界。
  日出月落,阴晴圆缺,往日不再,来日无多。当我们匆匆奔波在人生的旅途,别忘了停下来歇歇脚,清一下积攒的尘埃旧账,别留下呆账坏账,莫落下“负资产”,当人生的账本最终封存的时候,能够安心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