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东林赤子李坚:一生都向自然学





  ■坚毅:特殊材料制成的院士
每天早上7点多,74岁的李坚都会出现在办公室。只要他没有出差,这个时间基本没有变过,就连过年也不例外。李坚的开山弟子、和他已经共事30多年的刘一星教授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院士”评价李坚,因为“不管工作多么繁重劳累,从来看不到他疲倦,总是精力旺盛的样子”。
  制成李坚的“特殊材料”,就是他的执着和坚强。“你看自然界的种子,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哪怕落在石头缝儿里,只要自己努力,也会生根、发芽。人要向自然学习,只要有坚毅的精神,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李坚说。
  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意气风发的李坚梦想着穿梭于高山峻岭、为美化祖国山河大展拳脚,所以在高考的时候,选择了当时的东北林学院木材利用系,从此与木材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可是,“文革”的到来,“破灭”了李坚的梦想,成绩最好的他被分配到最为艰苦的黑龙江省泰康县造纸厂。“那个时候真的是完全服从组织分配。党让去哪里,就去哪里。”李坚收拾好行囊,到泰康县开始了三班倒的生活。
  在泰康的日子里,李坚不仅认真工作,每年都把先进的奖状捧回家,他更利用休息时间偷偷地读书。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祖国需要发展、祖国需要人才。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第一年,李坚就以他坚持不懈的积累成为当时东北林学院木材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刚入学时,一直学习俄语的李坚根本听不懂英文的任何一个单词,这样的零基础却要直接挑战研究生的课程。有一位以前一直学习英语的同学不相信李坚能够跟上这样的节奏,不服气的李坚和他打赌:“毕业时,我的英语成绩一定比你好。”这场看似不可能成功的打赌,却以李坚的获胜告终。“除了刻苦,没有捷径。”那时的李坚,每天兜里都揣着单词卡片,晚上为了抵抗困意,他在脚下放了一盆凉水,“困了就把脚搁里面一会儿,精神了再接着学”。
■实践:学识当为社会服务
1984年,李坚带学生到广西柳州木材防腐厂实习,工厂请李坚帮忙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使马尾松的性能更稳定。原来,广西生长着很多马尾松,可是由于这种木材易开裂、好变形,一直难以存放和应用,给企业造成了很多损失。李坚通过实验,提出了化学处理与干燥工艺相结合的《马尾松木材改性综合处理技术》,当年工厂就盈利300余万元。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过火面积114万公顷、过火原木1500万立方米。6月初,火灾刚刚扑灭,李坚自发地带着东北林业大学的老师、学生奔赴现场,“我们是林业工作者,那里一定需要我们。”
  而现场的景象更让李坚终生难忘———被抢运下来的火烧原木堆积如山,虫害率高达98%以上。如果不及时处理虫害,不仅木材会受损失,居民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云杉小黑天牛和落叶松八齿小蠹是主要害虫,它们其实不难对付,难的是传统的水浸、喷药等方法根本不能适用于这么多、这么巨大的原木。
  经过现场实地试验,李坚筛选出适于大规模作业的高效灭虫药剂,还提出了可以处理千立方米以上楞垛的熏蒸法。这一方法不仅为大兴安岭火灾减少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还成为后来国际大规模保存火烧原木的通用做法。
  正是因为看到了大兴安岭的火灾,李坚开始更加关注木材的阻燃问题。2000年,李坚科研小组研发的新型木材阻燃剂FRW突破了国际上未能逾越的技术禁区,全面超越国际王牌产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
  而这一项目的成功与李坚对团队工作的运筹密不可分。FRW负责人王清文在接手项目之初,有点发蒙:以目前的基础、数据根本无法支撑起这样的科研,能做吗?“可是做下来,你会发现,我们团队其他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就会给FRW提供必要的支撑。这说明,在李老师的心里有一盘很大的棋,他会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王清文说。
  如果说一个人的冲锋需要勇气和胆识,那指挥千军万马则更需要智慧、韬略和魄力。一个学科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单打独斗的科研工作者,但更离不开运筹帷幄的领头人。
  “现在是我国木材科学领域科研的黄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生理学教授尹伟伦这样评价李坚对于我国木材科学领域的贡献。这个“黄金期”的确名副其实,这不仅缘于在重视生态文明的今天,人们的环境意识正在逐渐提高,更因为全国从事木材科研的机构已经破除了壁垒、形成了合力。
  有人说文人相轻,很多做科研的人都不愿意和同行交流,害怕同行从自己的只言片语中获得灵感。可李坚却不同,他特别愿意和同行讨论自己的所思所想。每年全国木材科学年会上,他都会作报告,畅谈他凝练出的科研方向,让同行们大呼“解渴”。在很多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如今,全国木材科学研究人员经常交流、互通有无,使这门科学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前沿:开启木材领域新视界
李坚一直有一个观点:保护和高效利用木材,就是不植树的造林,等于未增加森林面积而扩大了木材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李坚就把传统木材科学研究从木材解剖、木材性质和木材缺陷扩大到生物木材学、木质环境学、木材基纳米复合材料、木材纤维素纳米纤维制备、木材基电磁屏蔽等多个领域,开辟了木材科学研究的新视界。
  “他有着超前的眼光、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李坚的学生、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王清文说。从20世纪80年代起,李坚就注意吸收化学、数学、自动化、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科研人员进入木材科学领域,提倡学科的交叉融合,正是这种远见,让李坚和他的团队创造出诸多个第一,给“超前”做了注解:
  第一部应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揭示木材内部及作用原理的专著———《木材波谱学》;第一次运用有序聚类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优化统计理论解决成熟材和幼龄材界定难题的专著———《生物木材学》;我国第一篇论述木材视觉、触觉、调湿等特性与人类和室内环境关系的论文———《木材、人类与环境》,成为唤醒人们生态意识的开篇;第一次提出利用生物矿化原理制备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第一次采用超临界技术制备以木粉为原料的纤维素气凝胶;第一次将采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废旧木质材料这样的“三剩物”,以及秸秆、竹子等数量巨大却被弃之不用的材料纳入科学研究再利用的范畴;…………李坚常常告诉身边的科研人员:陈旧的研究方法、陈旧的课题就不要再做了,搞科研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否则就是误人子弟、误国发展。
  这样的思路一以贯之。2011年,李坚当选院士后,仅4年多的时间,他已经带领全国木材科研人员对多项新课题开始了研究,其中很多都是向大自然学习所获得的启示:荷叶可以滴水不沾,我们能做出这样的木材吗?棉花轻柔飘逸,我们可以构筑相似的木质基仿生材料吗?这些木材仿生与智能响应、异质复合材料与智能制造、为3D打印提供支撑的生物质材料等很多课题,现在听起来还像天方夜谭,甚至让做这些科研的师生都有些怀疑———真能做出来吗?就算能做出来,得多少年才能出成果?可是李坚却很坚定:“科学研究一定是前沿性的,有些基础研究不可能在短期看到效益,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就像一颗沉寂多年的种子,埋在地下,是为了积蓄破土的力量。”■育人:事业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或许一个人懂得越多,就越会发现知识的浩博。李坚常说的一句话是:“木材科学未被探寻的领域太多,需要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如今,李坚培养的一大批“李家军”,已成为全国各地从事木材科学研究的栋梁:有的已经成长为长江学者、教授、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甚至很多“徒孙”辈的学生都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李坚的学生都说,和李坚结识,自己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现任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许民是木塑复合材料方面的专家。许民考取博士的时候已经38岁。之前因为父亲去世,她心力交瘁,对人生也心灰意冷。当李坚鼓励她考博士时,她说自己已经评了副教授,不想再辛苦地读博士,因为那样“会累、会变老”。李坚说:“你不辛苦,就不会变老吗?人的一生怎样都会度过,你虚度光阴也好、刻苦努力也罢,一天的时间都是24个小时。可是不同的是你人生的意义。只有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才能收获一个无憾的人生。”这段话许民牢牢记在心里,正是这段话,使她的人生轨迹继续上扬。
  高丽坤是一名研究生。高丽坤读本科的时候,母亲患上了骨癌,由于父亲很早就离开了她们,所以高丽坤只能和双胞胎姐姐一边读书、一边给母亲治疗,“那种压力让我看不到人生的希望,有时站到7楼宿舍,真想跳下去算了”。李坚知道后,一面帮她母亲联系医院,一面鼓励她“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努力、不能放弃”。李坚还和同事、学生为高丽坤捐款。李坚的鼓励和帮助,让高丽坤母亲的病情得到好转,也让高丽坤从自卑、自闭变得坚强、乐观。现在高丽坤不仅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并且已经发表了11篇SCI论文,成为保送的博士生。
  如果说教给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钥匙是“授业”,那么教会学生面对人生的挑战、学会做人,则是“传道”。李坚常说“知识是力量、良知是方向”,他也一直用自己尊重他人、友善待人、低调做人的行动,影响着所有与他相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