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靠近灵魂的,是音乐
疲累了,听一听音乐;困顿了,听一听音乐;焦虑了,听一听音乐……音乐,间接性地调节着心绪。
究其原因,人类的灵魂最缺乏的是共鸣、是安抚、是贴合,这时候音乐暂时性地对其舒缓,放松心情。
那种旋律会有一种代入感,因此,流行音乐成为了主流。00后最爱的是《青春修炼手册》,90后最爱的是 《小酒窝》,80后最爱的是 《生命里的一把火》,在音乐中,人们能找到与灵魂相契合的归宿,我把它理解为包容。
它包容着情绪的错综复杂、灵魂的孤寂落寞,然后细微地通过血液、情感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最后身心得到放松,一切变得友好而妥善。
不光流行音乐如此,轻音乐,歌剧,钢琴皆如此。
记得有一年的冬季,我来到中南民族大学,与一位友人相聚。正巧当晚有一场钢琴大师的音乐会,于是,我颇有兴趣地准备参加。
午饭过后的时光慵懒而缓慢,无风,阳光充足温暖,她知我爱看书,便带领我去学校的图书馆借两本书略作消遣。双子塔的图书馆巍峨,在楼底向上看,似乎要耸立于云霄,双子的构造像是一对双胞胎,惺惺相惜,不离不弃。
几十层楼高,满满当当的都是书,看到了很多爱的书,但是想到晚上要听音乐会,索性就借了一本书———丁立梅的《有美一朵,向晚生香》,这是我第一次读她的文字,亦是第一次知道这位“最暖人心”的作家。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只看到名字,层层的雅意挡也挡不住地向我扑来。
在文字里煮香,如桂花酿酒,十里飘香。
时光在阅读中总是停留得短暂,很快将近晚上七点半,报告厅陆陆续续地来了很多等候的人。友人催促着我赶快进场,可是早已被丁立梅的文字深深吸引的我,还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还有最后一页阅读完毕,友人知我品性,看我的眼睛实在移离不开优美的文字,只好静静等候。
待我合上书本,我感悟,读优美的文字,不就是感受一场精神上声势浩大的音乐吗?接下来,我要感受一场现实中声势浩大的音乐盛典了。
这是一位来自美国的钢琴大师,名叫弗朗兹·舒伯特,留着络腮胡子,高大但很腼腆,旁边配有一名女翻译员。报告厅不大,二百左右的座位,座无虚席。我是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偶尔听听流行音乐尚可,对这么专业性的音乐,只能是凭着感性认知欣赏当晚这场音乐盛宴。
弗朗兹坐在钢琴前轻柔地抚摸它,像是抚摸一位亲爱的姑娘,然后轻轻抬起双手,眼睛饱含深情。突然,他的双手落下,一串旋律灌耳袭来,全场被音乐沸腾起来了。每个人都坐直身体、闭上眼睛、侧耳倾听。
不知曲调,但是我被它那抑扬顿挫的旋律深深地折服,明白好音乐一定是来自于灵魂的奏乐。真正爱音乐的人,和音乐是融为一体的,融化成水的冰,流进江里的溪,再也无法分开。
当弗朗兹弹奏肖邦的《夜曲》的时候,情感随着手指的舞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慷锵有力,抑扬顿挫,一抬首、一低头,闭眼、皱眉,身临其境,仿佛深爱的人今夜要转身离开。弗朗兹的眼泪流出来了,这是在挽留吗?如果真的去意已绝,眼泪真的可以把心融化吗?
弗朗兹把真情倒进钢琴的旋律中,在音乐中埋葬情感。他弹得真用情、用心、用力。想来应该是爱情,唯有爱情才让人更动容。
他的音乐百转千回,不绝入耳,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天籁。是的,是天籁,灵魂被涤荡了一番。
此刻不是手机,不是游戏,不是逛街最与灵魂靠近,是音乐,音乐颠覆了一切。
听到了好音乐,实在不枉此行。
脑海里不觉映现出了下午翻看丁立梅书籍的一句话 “感谢生命中的那些相遇,在我的人生的底色上,抹上一朵粉红,于向晚的风里,微微生香。”在生命中,会有无数次的相遇,擦肩而过、偶遇、不期而遇,它们总能在人生中起到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作用,扭转着生活的齿轮。
艺术是一座神圣的殿堂,不是膜拜就可以靠近,是天赋才有特权,能与之交流,甚至碰撞出耀眼的火花。直到现在,每每回味当时的盛况,心中总是萦绕着不尽的享受,也许是灵魂的某种对音乐的渴望被激发了出来。
音乐与文字在某种程度上高度相似,它会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你的生活,你对人生的态度。
前段时间,我用手机订阅了中国著名歌剧家李晶晶的课程,她用音乐的形式讲《卡门》,讲《图兰朵》,讲《费加罗的婚礼》,回味经典,品读经典。当你沉下心来,仔细领悟经典音乐的时候,你会觉得,它与你的灵魂曾靠得如此近。
作者简介:萱齐,原名李渊源,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法律专业毕业生。“品读时刻”专栏作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在“河南青年作家30强”评选中,荣获“河南青年作家”新星奖,已出版书籍《天很蓝你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