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博士后制度发挥博士后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 陈旭
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从最初的7个流动站发展到目前的37个;进站博士后从第一年的 8人发展到现在的每年 500余人、在站博士后逾1100名;累计招收博士后已 4600余名,博士后规模稳居全国高校首位。清华大学博士后工作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学校领导和各院系的高度重视和具体落实,博士后已成为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
一、制度保障: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1.设立并健全组织机构
清华大学设有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管理学校博士后工作;委员会下设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博士后的具体工作;院、系(所)的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流动站的日常工作。1987年设立博士后联谊会组织,至今已成为非常规范的群众组织。不仅积极组织博士后学术交流、科技服务、文体等活动,而且担当博士后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桥梁。健全的组织机构在营造和谐的博士后工作、生活环境中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建立并规范管理程序
清华大学从1986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伊始,就制定了博士后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博士后进站都要进行进站培训,进行规范化的博士后中期考核,学校已形成包括进站考察、中期考核、期满出站评审的博士后综合考核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实行并推广信息化科学管理
清华大学 1993年 10月率先正式开始起用博士后信息管理系统———集进站到出站、统计、查询的整套管理系统。受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的委托,于1997年向全国设站单位推广,至今仍有部分设站单位使用。对学校乃至全国的博士后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4.重视并建立工作交流制度
清华大学每年组织一次全校博士后管理人员工作交流会,就博士后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1992年清华发起北京市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讨论会并举办了首次讨论会,一年两次,一直坚持到现在。1998年首倡全国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研讨会,首届会议在清华召开,目前已坚持到十二届。这些工作对全国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及国家博士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改革创新:完善博士后的培养体系
1.多方筹措资金,博士后招收单轨制
清华大学从2000年起博士后经费由国家、学校、合作导师共同筹资,改变了之前由国家资助、导师自筹经费招收博士后的双轨制,实行单轨制,即每招收一名博士后,合作导师上缴学校一定数额的经费,其余由国家资助和学校筹措,学校承担博士后的大部分经费。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博士后的积极性,博士后规模迅速增长。
2.年度评优表彰,学校设立激励机制
博士后科研工作的质量是博士后工作的生命线。 为表彰在站期间工作突出的博士后,强化博士后的激励机制,早在1996年清华就率先开展了优秀博士后的评选,每年评选一次,至今已有113名博士后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学校通过校报进行宣传,并邀请他们在博士后进站培训会上作交流发言。
3.树一流培养意识,完善博士后培养制度
清华大学制定优惠和引导性政策,鼓励博士后在站期间积极参与各种基金申请;广拓博士后创新资金来源;推动博士后进行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1999年,成立清华大学-中大集团博士后基金;2000年起学校为每位新进站的博士后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对博士后发表的SCI收录论文进行学术奖励;近年来,学校已经先后在十几个地区进行了科技服务活动,促进博士后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
4.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
清华大学将 (下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