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麻糍乌沓沓


  一抹粽香,是念屈原的遗响;一轮圆月,是思嫦娥的回荡;农历四月初八,是止不住的满满乡情。
  “四月八,麻糍乌沓沓”,一口珍馐美味,来自祖祖辈辈的代代相传,来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自古以来,故乡的乡民便有制作乌饭麻糍的习惯,相传牛在农历四月初八下凡替了人们的辛苦劳作,为表示人们对其忠诚的敬意,人们便在这天用乌饭麻糍来犒劳耕牛。
  弥足珍贵的美味,乍一看是平淡无奇,此便乌饭麻糍是也。所谓乌饭,不言自明,是乌黑发亮的米饭。何以发黑?且听我慢慢道来。
  祖父母在四五月份格外忙碌,却也总忘不了制作那芬香四溢、念念不忘的乌饭麻糍。砍取枝条,给丝瓜搭好支架;准备秧苗,田园等待施肥;上山采摘天然的着色剂——乌饭叶。清明雨后的晴天,是采摘乌饭叶的最好时节。此时的叶子最为鲜嫩,色泽也最为合适。摘下的乌饭树叶需要提前浸泡,两天两夜方可把叶子的颜色完全沁入水中,沥去叶渣,将糯米浸入这幽香的乌水里。时间是食物的挚友,同时也是食物的死敌,意即乌水浸渍的时间不可太长或太短,长则米过软,短则米太硬,都无法打出缠绵的麻糍。到了第四天,糯米便完全成了乌米,放入蒸筒中,就可以用柴镬大灶烈火烘焙。
  乌米熟透成饭,飘香四溢,怎能不让人喟叹这自然之力!这也正是祖父母最卖力的时候,祖母将乌饭放入石臼中,一把三五十斤的石杵早已准备就绪。祖父抡锤,祖母在旁反复翻揉,一锤一揉,乌饭里嵌进祖父母的刚柔并济,它也显得格外服帖,渐渐成了软糯的饭团。乌黑的外表,缀着嫩黄的松花粉,透露出软糯的清香。乌饭麻糍糯却不黏,和着红糖的馨甜,桂花的清香,一旦入口,麻糍的恬柔绵长便在唇齿间扩散开来。这等美味,怎不让人念想!
  清明的青圆,四月八的乌饭麻糍,端午的食饼筒,应季的美食如同一套严密的历法,载着岁月历经千年而不衰。故乡的乌饭麻糍不只是一种食物,还是被保存在岁月里生活的印记,是我永远也难以忘怀的那一沓乌麻糍,那一方孕育了我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