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场马拉松赢在起点
自小学到大学,人们都说要赢在起跑线上。可仔细想来,赢在起跑线上的大都是短跑。求学不是一场百米赛,而是一场马拉松,这世界上没有一场马拉松是在起跑线上赢的。
《极限挑战》中的一个片段曾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镜头切过,操场上数百名高三学子排成一条直线,用一场特殊的跑步比赛进行百日誓师大会。节目组提出六个问题,学生每回答一个“是”便可以向前走六步,以此划定新的起跑线。那六个问题涉及父母的学历、家庭经济条件、个人的成长经历(包括出国旅行体验与留学)等等。概括而言,便是他们在求学路上外在因素所给予的优势。提问过后,学生们已站在六条不同的起跑线上。最前面的那一排学生,已超出最初的起跑线三十余米。一声哨响,他们同时出发。结果令人愕然,前二十名冲过终点者中仅有一位曾站在最靠前的起跑线上。
这样的结局虽让人错愕却也在情理之中——起点不同,并不意味着在奔向终点的过程中没有超越的可能。这场跑步比赛的路程并不是很长,但处于落后起跑线上的人依然能够率先撞线。试想,若这是一场马拉松,起跑前那领先数十米的优势又算得了什么呢?开赛前我们借助外力到达,但哨声一响,决定权便握在自己手中。起点固然重要,但不能决定一切。
“没有一场马拉松赢在起点”,节目将高考比作一场马拉松以激励莘莘学子,身处大学的我们又能否感到这背后的深意。想来大学四年又何尝不是一次长距离的奔跑,高考成绩与家境让这比赛一开始便划定了无数不同的起跑线,可赛程漫漫,充满一切可能。起点落后者未尝不能后来居上,有先天优势者也不会就一直领先。适逢毕业季,刚刚结束大学这场马拉松赛的他们或许对于起点与终点之论更有发言权。遥看来路,回首起点,他们之间有人未必在2014年9月踏进校园之初就遥遥领先,但却用一路坚持不懈的奔跑捧回冠冕。
几日前,在学院组织的考研分享会上,我有幸结识了几位优秀的毕业生。在他们中间,转专业的贾瑶师姐带给我很大的触动。考入山师时起点本就不高,还比同行者落后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这场马拉松赛,无论是起点还是赛途,她都比别人坎坷许多。可她无比坚定地说:“要做一件事,最好的时间便是十年前,不然便是现在。差距就在那里,我每向前一步,它便缩小一寸。”学习、阅读、背诵、刷题,考研甚至大学四年都是一场艰难行进的马拉松,日复一日的千里奔袭却又时常自我怀疑,但是不能停下脚步。只要从不停息,成功的曙光就有可能出现。同样作为转专业学生的我在台下热泪盈眶。高考失利使得初入大学我便与心爱的专业失之交臂,这场马拉松赛一开始便充斥着绝望。转专业之前与之后的每一步都要咬牙迈出。我知道师姐口中的奔跑跟我的赛程一样都带着一份不安,却也有一份倔强。但我也知道我们心中有同样一个声音,虽忽高忽低却从未消失:“没有人能代替你奋斗,起点虽落后,只有迈开步子才有希望冲过终点。”
还记得在节目里前二十名抵达终点者中有一位站在最靠前起跑线上的学生吗?试想,如果不是因为在赛途同样地拼尽全力,那她也只能是无缘成功。落后的起点尚需一搏,站在靠前的起跑线上就更应当充分把握。无论是先天优势还是后天机遇,唯有与一路奔跑的坚韧与顽强为伴才能搭成进阶之梯。在优秀毕业生中,我对山东师大报社学生记者团的孔庆丽师姐印象尤为深刻。研究生推免面试时,刊有她作品的厚厚一摞《山东师大报》助她赢得考官青睐,令她成功保送暨南大学。彼时她也曾站在这场马拉松的起点迷茫无助,“渴望被看见,盼望一腔热血有处挥洒”。写作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但不去挖掘,不倾注心血,它也会一无是处。发掘潜力的过程同样充满痛苦与挣扎,她在《我心归处是吾团》中这样写道:“刚加入记者团的时候,写的稿件自己都看不下去,十分空洞乏味”。能力在反复质疑与尝试中得到打磨,但如若没有这些在赛途上洒尽汗水的坚持与付出,那这份起点时的优势便也只能躺在原地落满灰尘。马拉松的特点在于赛程之长,也即意味着赛途中一切皆有可能,但这还需自己把握。在写下这篇文章时,我感慨良多———在转入文学院后我才尝试写作,大学第一年未曾动笔。想来那些怯懦的日子总归有些遗憾,所幸赛程漫漫,尚有时机待我。
又是一年毕业季,当我们途经他们的绽放,见证他们在这场马拉松赛中的撞线时刻,心中总有诸多感慨。起点与终点之论或许仍有争议,但起点不能决定最后时分。你我尚在赛途,他们的经历便是我们在即将停下脚步时的那声声鼓励。
求学不是一场百米赛,而是一场马拉松。中考如是,高考如是,考研如是,漫漫人生求知路亦如是。对你我而言,在求学这场马拉松里,无论是赛程过半,还是临近尾声,又或是站在与他人不同的起点蓄势待发,但请相信,没有一场马拉松赢在起点,曾经的辉煌或不堪都会在脚步声渐起时淡去痕迹,而每个奔跑者都有超越的机会。奔跑吧,路途或明或暗,超越是充满痛苦与希望的咬牙向前,而你我都会抵达终点。
在即将到来的六月,愿每一个奔跑者都能正视自己的起点与赛途,一路砥砺而行。待你抵达终点时再度回望,那里必是繁花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