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
“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当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下洒向华大图书馆的时候,我怀抱着《理想国》,等候进入,我相信这里是通往天堂的地方,也是通向“理想国”的地方。
曾经读《理想国》的时候,还少不更事,那时,亦或是因为哲学家怀特海的一句话“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脚而已”让我对柏拉图产生了兴趣;亦或是因为柏拉图的一句话“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让我向往柏拉图式的爱情;再者之,是因为“理想国”这三个字本身就蕴含了无尽的遐想……当我再次拿起这本《理想国》的时候,我已经从事学术研究。学术的视角让我认识到,这可以是一本哲学的书、也可以是一本史学的书、还可以是一本文学的书,更可以是一本教育学的书……我翻开的每一页、看的每一个字都带有学术的味道。我想,如果仅仅从学术的视角来看《理想国》,难免让自己变得狭隘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远不止于学术,更多的是面向全人类、增进人民永恒福祉的“理想国”。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洞穴隐喻的故事折射出人们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通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以及格劳孔兄弟的四次对话追寻什么是正义;通过苏格拉底对荷马以及赫西俄德的诗歌进行批判,来告诫人们要追崇理性的光辉。
在《理想国》中,我看到了城邦的四种美德:勇敢、智慧、节制、正义;我看到了人的灵魂的四种美德:理性、激情、欲望、正义;我看到了理性的教育就是音乐与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我看到了柏拉图的理想———哲学王。
我曾怀揣疑问:“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描绘了一幅很美好的画面,但柏拉图自己也知道几乎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国。这是否是一种悲情的演绎?”
柏拉图生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时代,他看到了人类生活饱受摧残,看到了雅典城邦道德体系的瓦解。城邦中公民不可调和的冲突,使雅典走向更糟的生活。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困难,柏拉图提出了正义问题、试图重构雅典的道德体系。虽然这种想法迫于当时的现实环境和残酷条件,但对于人类发展依然具有伟大意义的。几个世纪过去了,当人类有了物质条件、有了制度基础,再回过头来审视柏拉图的《理想国》,俨然已经明白,无论是对于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何尝不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美好愿景。
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一幅叫做“雅典学园”的画中,把柏拉图描摹成一个手指向天的老人,这个老人告诉我们,“所有人所追求的真、善、美,不存在这个世界,而存在另一个真实的、善良的以及完美的‘理想世界’”,这就是柏拉图从现实通向理想的一个过程。
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不读柏拉图,那么整个大学似乎缺少了一点色彩。这种色彩起源于柏拉图对天地的探索,终结于对国家、社会的重构。从古希腊哲学史来看,正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让我们深知,从现实通向理想,即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求索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而对于知识的学习就是理想通向幸福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如契诃夫所说:“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
(作者为教育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本文获得校图书馆主办的首届“书影悦读”征文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