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秋季,三明地区师范学校受福建师范大学委托,开办师大数学分班(大专班),招收地区选送的工农兵学员56人,学制三年。因为师资、校舍等各方面原因,这些学员到1977年春才入学。数学大专分班的开办,为三明师范自己创办大专班拉开了序幕。
“文革”结束后,各地中小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但由于“文革”的冲击,中学师资特别缺乏,仅靠师范大学培养中学师资已供不应求。于是,各地区师范学校出现了开办大专班的势头。
1977年秋,我和原地区教育局韦忠鉔副局长到福州参加省教育工作会议,省教育厅领导也动员各地教育部门挖掘潜力,创办大专班。本来我们只想办两个数学班,招100人,后来在小组讨论会上看到其他地区师范都说要招好几百人,我们不甘示弱,就表态要招500人。第二天开大会,原省教育厅领导在会上肯定了大家的办学热情,并宣布各校在讨论时报的名额列入计划指标,接下去是考虑办什么专业的问题。会后我和韦忠鉔同志急忙向地区领导汇报,地区领导表示支持。回三明后,地区教育局迅速召开各县教育局长会议,贯彻省教育工作会精神。于是,创办三明师范大专班便紧锣密鼓地正式开始了。
真是说干就干,1977年底便招生500人,设7个专业:数学150人,物理60人,中文100人,政治90人,化学40人,史地各30人。但因为筹办得太仓促,校舍、师资都未完全落实,这批学生到1980年4月下旬开始先后分三批入学。
大专班一开办,领导机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便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由于大专班与普师的培养目标不同,领导机构要作相应的调整。学校除原有的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以及教研组机构外,根据大专班专业设置了相应的科,任命了各科的科长。
大专班的师资来源主要是:1.多数从原师范教师中选拔;2.向地区各县中学借调了20多名教师;3.新分配来的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
校舍的问题最大。三明师范复办不久,容纳师范学生就很紧张了,现在500名大专生进来,上课、睡觉、吃饭都没法安置。学校只好采取临时应急措施:E1.1978年,师范校本部除保留普师4个班外,其余学生分配到地属各县开设师范分班,委托各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代管,经费由三明师范按规定拨给,重大事务由三明师范决定。这样就把本应来三明师范就读的学生安顿到各县去了。2.让在校学生提前回各县实习,也委托各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学校则成立一个实习巡视组,到各县检查指导。经过上述处理,大专班的办公、教学和师生员工的住宿问题得到暂时解决,学校可以集中主要精力来办大专班。
另外,从1978年开始大规模基建,至1980年,大专班教学楼、教工宿舍、学生宿舍各一座基本完工。于是师范逐步取消各县分班。1981年3月,80级普师在各县的近5OO名学生回到校本部,当年招收的新生一律到校本部入学。
从1977年至1980年,三明师范共招收四届大专班学生。其中1978年秋季招收6OO人,原史地、政治专业未招生,增招英语、体育两个专业。1979年秋系招生600人,其中中文105人、英语65人、数学240人、物理100人、化学90人。同年还扩招中文专业140人。1980年秋季招生302人,其中中文80人、英语61人、体有3人、数学50人、物理40人、化学40人。
经过四年开办大专班的实践,培养了2000多名中学师资,为发展三明地区中学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师范办大专班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1980年底,开始提出师范、大专分开办学。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从1981年1月起,大专班逐步从三明师范分离出来。首先从行政编制上分开,原三明师范校长马长光任师范大专班校长,我担任师范校长。1983年,学校党组织和工会也分开了,三明师范大专班正式改称“三明师范专科学校”,三明师范办大专班的历史就此结束。
(作者:林耀坤,系福建龙岩人,1975年起在三明师范任校革委会副主任,1981年1月至1986年9月任校长,后任调研员,1988年12月离休)
开栏语: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序幕,由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道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即日起三明学院微信公众平台、《三明学院报》推出“改革40年”专栏,回溯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展变化,讴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讲述改革开放中的三明学院故事,激励师生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前进,凝聚起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