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应星楼话古今

处州文史:


  应星楼,顾名思义,是因“星宿分野”而兴建的一座高楼,当属古代星象学的著名建筑。自南宋开禧(1205—1207)以来,它就成为江南的一座名楼,几乎与松江的翡翠楼、镇江的望海楼、扬州的佳丽楼、金华的八咏楼、福州的全闽第一楼齐名。2010年重建后的应星楼,接续处州千余年的历史文脉,成为当今丽水城地标性的建筑,最为靓丽的景观,还寄寓全市人民的美好愿景。对于应星楼的前生,绝大多数群众并不太了解;今世的应星楼,人们多眼观其外型的壮丽与恢弘,却不甚理解其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底蕴。看来,有必要对应星楼的古往今来作必要的梳理,对其内涵与底蕴作深入的挖掘。(一)说起应星楼的“前世”:它的建成,有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后来,名楼敝而复葺,毁而再建,建而又圮。这段漫长的历史,值得我们认真回顾与追溯。
  隋开皇九年(589)处州建郡之时,主政者根据“星宿分野”之说,曾做了两件大事:以郡应少微处士,故山名曰少微,州曰处州。(清《一统志·处州府·山川》)第一件事,是将与少微处士星对应的道教名山———大栝山,改名为少微山;第二件事,是将与太微之西的少微第一星“处士”对应的古栝苍地更名,以处州作为郡名。
  过了四百六十多年之后,当时的郡守又在今大猷街老木器厂东侧,建起一座应星桥。这桥亦是根据“星宿分野”说而造的:
  州治东南三百余步,有应星桥,会城郭之水,尾闾口(其)下归于大溪。桥之西隅,居民屋壤,每遇溪流口(骤)涨,必为冲浸。嘉祐间(1056—1063),郡守崔公愈始作石堤,以捍水患,就桥立屋。(叶宗鲁《应星楼记》,清道光版《丽水志稿》卷三。后面引文出处相同,不另加注)早在隋朝就有“星宿分野”之说,而建应星桥却延至北宋。而后,郡守崔愈因溪流暴涨冲浸而在桥楯(栏杆上之横木)外兴筑应星闸,设夫“司城中河水,旱溢启闭”(明崇祯版《处州府志》),以防水患;闸外再修石堤。水闸与石堤,捍患御灾,保风水而壮水口;还“就桥立屋,以祠少微星君”。
  应星楼在丽水县大市东,跨桥为之。南挹山光,下临溪水,尽登临之胜。(何镗《栝苍汇纪》)应星楼在府学东南。宋郡守王庭芝建。城内水南流者出其下。有开禧三年(1207)碑,叶宗鲁撰,何澹书。(清道光版《丽水县志》卷六)看来应星楼的兴建,曾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是先有应星桥;再有桥外的应星闸与石堤;而后,直到北宋嘉祐年间才“就桥立屋”。“就”者,非“在”也,而是“靠近、接近”之意。屋是并非“建在应星桥上”,只是靠近桥而造。而简陋而低矮的小屋,当为应星楼的前身。
  时迁岁久,雨剥风颓,庳(低矮)陋不耸,无以壮水口之势,士佥(皆)以为言。岁在丁卯(1207)七月初吉,郡守寺丞王公庭芝,换旧图新,敞以高楼,载揭匾榜,因以名之。
  原先崔愈只是“立屋”而非造楼,故“庳陋不耸,无以壮水口之势”。再经历一个半世纪的风雨浸剥,旧屋颓败不堪;百姓议论纷纷,都认为需要“换旧图新”。南宋开禧年间,寺丞(佐吏)王庭芝,昔为成均(太学之名)名士;来处州后,是位贤太守。他“材力敏强,遇事辄办,独能成此奇事,非特巍然一楼。至如薙荒剔蠹,填漏支倾,靡废不举”。对于建应星楼一事,他更是当机立断:
  撤旧图新,敞以高楼,载揭匾榜,因以名之。栋宇翚飞(形容宫室的高峻壮丽),四顾轩豁。山光水色,儒宫道观,通衢列肆,鳞差栉比,总寓目前。
  新建的应星楼,高三层,中空,顶楼竖有少微星君立像。新楼宽敞而高峻,壮丽而气派。登上顶楼放眼四顾,山光紫气与水影碧波可尽收眼底,宫观寺庙与繁街闹市更是一览无余。应星楼无疑是观赏远山近水、城郭郊甸的好视点。“载揭匾榜,因以名之”,表明新楼在当时就成为一座名楼,因而落成与命名仪式的隆重而热烈。但是,当时的应星楼决无今天的气派,大概也只是稍有规模而高耸的楼亭之类而已。
  鼎创应星楼,开初的意图似有二:
  四序之间,良辰清夜,万籁已收,一尘不到,高睨远眺,相羊(徜徉、徘徊)其上,如乘风驭,如泛灵槎(木筏),如踞巨鳌之首,如运大鹏之翼。神舒意畅,飘飘然有凌云气,星辰可摘,足以助胸中之磊块者。岂但侈土木之丽、面势之雄也哉!……乃知是楼鼎创,宜其上挹景纬(日与星)之精,下为誉髦(喻英杰之士)之应也。……凡所建立,又能振士气。
  登楼以赏心悦目,舒神畅意,消释胸中之磊块,固然是建楼意图之一。然而,更为主要的是以应少微星君,“能振士气”,期盼地方多出人才。
  应星楼建成后,时任湖南提举的处州丽水人叶宗鲁为之作记。《应星楼记》历叙崔愈作堤立屋,王庭芝“跨桥为之”,鼎创新楼,“捍患御灾”的政绩,阐释建楼的深远意义与新楼的恢宏气势。时任福州知州的处州乡贤何澹,又以劲利果敢、沉着洒脱的正楷,书写《处州应星楼碑》。
  碑高七尺五寸,广四尺八寸。文二十行,正书,径一寸四五分不等。篆额六字,长四寸五分。(李遇孙等编撰《栝苍金石志》卷六,清道光十四年刊行)碑于开禧三年(1207),竖立在丽水县应星楼的亭内。这在《两浙金石志》和《栝苍金石志》都有明确的记载。
  士名处州之说,仅见此碑。犹婺之应婺女,台之应三台,分野之末论。(《两浙金石志》)“处士名州”之说,应在置郡时就有。否则,隋朝又怎么以“处士名州”呢?“仅见此碑”,只能是指历史文献资料而言。由于资料大量散失,到清朝时“处士名州”说才“仅见此碑”:
  仰观乾象,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曰处士,明大而黄,则贤士举。在昔有隋,处士星显,因置处州。然则吾州素号多士,衣冠文物之盛,得非星分之应耶?
  因“处士星显”,“明大而黄”,则“贤士举”,官绅盛。根据史料记载,处州确是地灵人杰:仅北宋天圣二年(1024)至南宋咸淳十年(1274),251年间上榜进士就有948名;宋代入相就有6位;至于能工巧匠、鼻祖大师,那更是不可胜数。从对处士星描写如此具体,“处士名州”作用说得如此明白,倒真的“仅见此碑”。正因碑文历叙崔愈、王庭芝宦绩,介绍建楼的旨意,阐述立碑的价值,所以《处州应星楼碑》是非常有价值历史文物,弥足珍惜。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卢照邻《长安古意》)随着岁序的更迭,朝代的改换,加上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水灾与战火,到了明朝成化二十二年(1486)应星楼就已圮废:
  应星楼,在大市东,跨桥为之。南挹山光,下临水影,尽登临之胜。今废。(明成化版《处州府志》卷第三)楼坏之后,应星桥与闸仍在。直至明天启七年(1627),还有地方官捐俸修建闸板,并派居民专门守护。
  四百多年后的清朝末期,看重人文的郡守与绅士又重新兴建与重修应星楼:楼旧无存,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郡守赵亮熙就遗址重建。嗣(随后),被迭次水冲,又将就圮。今由邑绅孙寿芝、谭骐等请款重修。(民国15年《丽水县志》卷六)赵亮熙于清末两度出守栝州,曾以“善政宜民”著称。他关心教育,重视地方人才的培养,自然关注应星楼的重建。因为“楼旧无存”,无法“修旧如旧”,故只好在遗址“重建”。到民国13、14年(1924—1925),也就是“重建”后才20多年,应星楼“又将就圮”。原因是“民国元年(1912)七月十八日,大水。八月八日,又大水。连遭浩劫,沿溪一带田庐漂没……11年六月,大雨兼旬,漂没田庐。水退,积尸遍野。”(民国15年《丽水县志》卷十三)洪水冲刷与侵淫,沿大溪一带的田庐多被漂没,应星楼自不能幸免。时任处州军政分府民政部长的孙寿芝、丽水县自治委员的谭骐又“请款重修”。重建与重修的应星楼,其形状面貌如何,因旧楼不存而很难介绍。毛传书去厦河门作调查时,80多岁的老农叶连清亲口告诉他:“应星楼楼高三层,中间留空,顶楼立有少微星君全身立体雕像;楼内常有剧团的戏子居住。”(《应星楼史话》,《莲都政协》2014年,总第2期)重建与重修的应星楼,与南宋的应星楼型制与规模似应大体接近。这样,既承续了处州的历史文脉,又体现执政者欲重振地方士气,企盼文士得到荐举、处州衣冠文物再度隆盛。民国24年(1935),测绘的“浙江丽水县城厢附近地形图”上,标注的是“应星阁”(非应星楼),其阁址已移至应星桥街(已扩充至可通汽车)的街道旁。民国27年,丽水城修建环城公路,原先的应星桥改成公路桥。
  然而好景不长,重修的应星楼又于日寇第三次占领丽水城(1944)时被烧毁,楼旁的大樟树也被殃及而烧死。当时,地上一片狼籍,只剩残垣断壁,而桥东侧后面的遗址犹存。椐《栝苍金石志》记载:《处州应星楼碑》原先“在一小庙门外,嵌壁间;无所谓楼也”。此后,碑却下落不明,楼址变为菜地,再也难以寻觅。好在湖北沔阳(今湖北仙桃)的陆和九(1883———1958),一贯热心金石,曾将碑的拓片留下,也算为应星楼留下一点遗迹。拓片一直被国家图书馆收藏着,当属珍贵文物。而应星桥却随着城市的发展,于1949年改为钢筋混凝土板梁结构公路桥,单孔,长4.5米,宽5.7米。1958年再改建为单孔半圆石拱混凝土桥。(二)新世纪到来,浙江省委提出建立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历史文献进一步得到挖掘与整理,历史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合理的利用。在丽水,一批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恢复历史文化街区,重建处州南园与应星楼等古建筑。2007年市政府果断地接纳群众的建议,终于狠下决心、斥巨资而兴建滨江景观区,应星楼才走进了它的“今生”。
  新建的应星楼景区,是连接南明门古城墙保护区与滨水公园区块的一个重要区段。景区包括主楼、群楼,以及一些亭台与九曲桥。整个工程,用地4000多平方米,斥资2000多万,自2008年6月18日开工。重建的应星楼主楼,已“增其旧制”:扩大规模,占地面积扩大至1321平方米;增加高度,主楼四明三暗,连基座共有九层,总高度45.75米。其中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076平方米,高度2米;地上八层,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新楼的工艺更先进:非泥木或砖木结构,已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但它也并非现代化建筑,而为仿宋古建筑,是按宋式营造法式建造的大木作,用的多是挑檐翘角的屋面、正脊背上鸱尾,以及雕梁画栋、仿古窗棂、朱红排门等建筑构件。
  经过近两年的紧张施工,丽水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应星楼,终于展露雄姿:楼为四角,檐角稍上翘;下几层阔大,上几层有所缩进,耸立于高空;楼顶是金顶,大圆球贴以真金,光艳夺目。新应星楼虽名为楼,却又像稳重的方塔。又因为附有仿古楼堂———邀月堂、听涛轩、怡翠亭等,构成了一建筑群,故不像塔之独立孤高,却更像楼群拥立的高楼。大型塔楼耸立在江滨,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站在顶楼,真有古人“上挹景)纬之精,下为誉髦之应”的感怀。凭栏远望,可北眺白云山、陈寮山,南瞰少微山、南明山、巾山,东瞻佛头岩、天堂山,西见万象山、桃山。近观南明湖,则是“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白鹭翔集,锦鳞游泳;岸沚郊甸,杂花生树。每当晴日,“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碧”(范仲淹《岳阳楼记》);夜晚,路灯如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倒映在湖中。紫金大桥和环城南路上,车灯穿梭交织,流光溢彩,有如天上的街市,真是美到极致。登斯楼可悦目愉心,可陶冶性情。
  2006年9月以来,因为大猷街得到保留而引发了一场关于新楼命名的争论。有人根据楼已南移约150米、型制与规模已不同于往昔,极力主张另取新名。另一部分人,则主张沿用旧名以接续历史,增厚历史积淀,增加文化的蕴涵,以让人们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得以理解过去,面对现在,畅想未来。争论的前提,应是大猷街是否在原址重建应星楼?如重建,则瓯江防洪堤内侧的新楼势必另取新名。市府决定不再重建,只立碑标示应星楼的原址。这样一来,另取新名就意义不大。景区名楼易地重建,在历史上并非罕见:江南三大名楼,武汉的黄鹤楼和南昌的滕王阁都是易地不远而重建。我市的烟雨楼,也在1984年从万象山顶移到小栝山。至于规模扩大与高度增加,这几乎是重建的每座历史名楼的通例。范仲淹《岳阳楼记》明言:“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黄鹤楼和滕王阁重修时,也都扩大了规模与增加了高度。最后,总算是意见统一,沿袭应星楼旧名,从而平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争。
  应星楼主楼及附建筑在2009年年底完工,在2010年春节向市民展示新貌雄姿。随后,其它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在楼的北向,前挖有应星潭,并建起水上回廊。潭水养有金鱼和草鱼等,供人观赏与儿童喂食。后有应星广场,在北边入口处的两边游步道旁,各矗立着6根大型华表。华表设计新颖别致:方圆结合,雕饰各异。每根华表顶端,雕不同的星云图象,与应星楼相契;华表上端用篆体凸字、诗句与国画相配,每根各标示2个节气。12根华表,标示一年农历的24个节气。而节气是国人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与我们关系极为密切,也与星象相关。入口正中设置有巨型照壁,正反面镶嵌“银龙喷水”与“凤凰飞舞”的圆形浮雕,寄寓“龙凤呈祥”之美意。应星楼主楼是坐北朝南,其南入口处,两旁有石雕大雄狮蹲踞,中间石制的古代测时仪器———日晷,由有刻度的圆石晷盘和指向南北方向的金属晷针组成。针影会随太阳运转而移动,刻盘上针影的不同位置则表示不同时刻与时辰。可惜日晷放置位置不对,应放在正北面,才能发挥日晷指示时辰的作用。沿两旁拾石级而上进入楼内,就可看到以大字书写的叶宗鲁作的《应星楼记》。楼内布置有天文图,介绍少微处士星区位;还有尚佐文写的《重修应星楼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用以展示农耕文化与民风习俗。楼顶有巨型的木雕少微星君坐像,让人们顶礼膜拜。
  在2014年滨江区块拆迁建房时,在大猷街木器厂东北侧发现了古建筑遗址。6月8日至7月21日,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市文保所,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终于发现应星楼基址尚存,为两开间近似方形建筑:坐北朝南,通面阔14.2米,通进深11.5米。东间,内侧面阔4.85米,进深9米,面积为43.65平方米。西间,内侧面阔6.75米,进深9.3米,面积为60.75平方米。东间与西间之间,以隔墙隔开,墙宽0.75米,面积为6.75平方米。应星楼遗址,总建筑面积为111.15平方米,这在古代应是规模不算小。
  基址的地筏,以块石、鹅卵石夹筑夯土而成:西间,尚保留有局部的地面,地面以鹅卵石铺成,其上留有一个方形的柱顶石;西间地面下,发现了一埋藏韩瓶的窖坑。东间的鹅卵石铺面,已遭破坏。地下铺设排水暗沟,以圆形的陶排水管拼接而成,陶排水管长21.5厘米,直径11.5厘米。发掘过程中,遗址内伴出有宋元明时期的陶瓷片。东间地面下铺设的陶排水管,与云和正屏山淳祐七年南宋墓所见的排水管形制类同。西间地面的方形柱顶石与其下的韩瓶窖藏坑,均有明确南宋文物特征。
  学者王仁湘指出:“考古是现代社会派人穿越到过去,将历史文化信息科学尽可能完整地带回。”(《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3月4日》)专家考古所得的“历史文化信息”,科学地告诉我们:应星楼遗址当为南宋后期的基址,即是南宋处州知州王庭芝初建应星楼时或稍晚的遗迹。
  重建的应星楼,既接续1400余年的文脉,还应是处州历史文化的极好载体和展示平台。现今的新楼分为四大功能区块:游览区、传播区、展示区和管理区。游览区,分层展示应星楼与丽水的历史渊源、处州的历史名人;传播区,为多功能区,将作为应星楼文化大讲堂、临时书画展及其它文化的传播;展示区,为展示非物资文化遗产,还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应星楼作为丽水市的标志性建筑,一个最为靓丽的景观,还是休闲旅游的新境,可成为旅游者驿站、市民的花园与读者的闹肆。新近,市委、市政府将全力把应星楼打造成“中国星象文化第一楼”,这将会极大丰富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有力地提升丽水城的层次与品位。(作者系民族学院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