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大力实施质量工程 全面提升教学内涵———我校实施质量工程综述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斥资25亿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我校于2007年初,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了质量工程。
  一、广泛宣传 精密部署2007年年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施“质量工程”是把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的重大举措。
  教育部启动实施质量工程,这是一种信号,又是一种导向,更是一种带动,与我校在07年初提出的“做好三篇文章,实现三个转变”的改革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学校为了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广大教职工投入到质量工程建设中来,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动员工作。2007年3月学校主动承办了全省高校质量工程工作布置会,为实施质量工程造势,营造了良好氛围;2007年4月学校召开了南昌大学贯彻实施质量工程工作大会,进行了具体工作部署,正式启动了我校质量工程;2007年11月南昌大学2007年教学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大会主题和校长报告的重点依然是关于质量工程的项目申报和建设内容;职能部门教务处多次召开主管教学副院长工作会议,介绍、宣传动员和布置质量工程建设工作。
  质量工程建设,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经费方面给予保障。专门成立“南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设立质量工程专项资金;对申报取得重大成果的学院或个人,在职称评定、人才引进、教材资助、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制订 “南昌大学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昌大校发[2007]36号),以文件形式明确了具体工作部署和建设目标。
  二、全面实施 成效显著教学质量大提高需要有大举措。自2007年以来,学校按照“南昌大学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智慧、采取有效举措,全面展开了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三年来,质量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质量工程资助的各个项目均取得突破。1.评选教学名师,开展授课竞赛评选教学名师可以充分发挥名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不断取得高水平的教学改革成果,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40名。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09年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授课竞赛,评选出一批授课名师,深受师生好评。2.建设优秀团队,提升教师水平通过经费资助,重点支持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推荐教师进修等工作,学校遴选和建设了一批教学团队,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学校共有10个校级、6个省级、1个国家级教学优秀团队。3.打造精品课程,推动课程改革课程是学科的载体,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渠道。学校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推动了课程体系改革。近年来,我校成功申报并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62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00余门。此外,学校还进一步完善了精品课程资源的日常维护和更新,开展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上网情况的中期检查,保证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4.强化专业特色,调整专业结构专业是组织教学的基础。学校高度重视专业规划建设,2008年周文斌校长亲自主持了多场由各学院院长进行的专业建设汇报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南昌大学十一五本科专业建设规划”,构建了一个优势专业突出、特色专业鲜明、结构合理的本科专业体系,增强了整体办学实力。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品牌专业36个,形成了食品、材料等8个重点学科相匹配的优势专业。5.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学校重点抓好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深入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在按照大类招生培养试点的基础上,在各学院充分调研论证下,制定了南昌大学2008本科培养方案。该方案构建了六大学科平台,开设了II类通识课,加强了通识教育。
  通过开设实验班,培养拔尖人才。上世纪90年代创设的理工实验班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参加学习的同学,基本都成了各专业的尖子,现每年报名参加选拔理工实验班的学生非常多,录取率约为40:1;2008年开设的“3+3本硕实验班”、英语尖子班等也很受学生欢迎,是学校培养拔尖人才的希望所在。6.建设实验中心,提升创新能力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截止到目前,我校成功申报并建设了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校是第一批获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60所高校之一,学校积极组织学生投入创新性实验计划,认真抓好项目申报、实验开展、项目验收等环节,切实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