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
青年志,志存高远。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由此可见,青年是国家与社会的脊梁,青年所代表的是希望、是进取、是朝阳、是乳虎。中国梦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同心奋进的深沉力量,让我们更加懂得了当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也让我们为着相同的梦想齐头共进,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它的实现靠的是整个民族的共同努力。“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当我们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我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时代将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舞台,而我们更应该不负众望,勇做国之栋梁!
青年志,志为创新。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故事教会我们的不单单是勤学的精神,更多的是如何创新,如何改变常规实现突破。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这其中“创新”排在第一位,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见证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是民族的荣誉。继此之后,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也成为党和人民热议的焦点,对于5年来的巨大成就,党和人民洋溢着自豪之情;对于未来的美好前景,党和人民满怀憧憬与自信。科技创新,让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教育创新,让我国高等教育办学面貌焕然一新,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教办学水平迈向新台阶,形成了一大批领跑世界的标志性成果;企业创新,让我国企业生产线升级为世界先进水平,让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创新永远不停歇,改革永远在路上。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时代需要创新,青年则需要为此努力。
青年志,志为担当。无论一个人的天赋如何优异,外表或内心如何地美好,也必须在他的德行的光辉照耀到他人身上发生了热力,再由感受他的热力的人把那热力反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他才能体会到自己本身的价值。我想价值的体现便是责任,而责任就是担当。在这个社会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有他们自己的角色,或者换句话说每个人生来就有自己的责任,他们随时可以为自己的人生掌舵。责任意味着要有“责任心”,责任心就是关心他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而承担责任这就是考验,是对文明的至诚,它表现在对整体,对个人的关怀,这就是爱,就是主动。时代将责任赋予了青年,青年必将勇于担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时代的精神就是青年的精神,青年怎样,国家就会怎样。天降大任,责任千钧,伟大新时代召唤堪担大任的新青年,复兴大业需要高素质的强国一代。大河奔流,淘沙漉金,当代青年唯有矢志不渝地自觉磨砺,才能跟上时代,勇立潮头。
青年志,志在勤学。对于青年人应该具有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这样的八个字———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也是当代青年所需要的品质。“勤学”意在有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古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勤”字可叫天下无难事,一个“学”字可使事半功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陶渊明曾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我们终其一生来完善自我,唯有读书,小至垂髫,大到耄耋,不曾使人厌倦。”由此可见“勤学”是一门学问,达到勤的程度并不容易,不单要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还要有一颗坚持的心。勤学所带来的文化素养,使我们能够在恬静安然中洞察世事,于清茶慢品中体味人生。
“修德”是善良的前提,“君子以厚德载物”,德要越积越厚,这才是良性的道德观。大学的目的不单单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德行品性的升华,中国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大学便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地方,当代青年应当自强、自律,争做国家栋梁,树立新一代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劝学》中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名句;《千字文》中有“德建名立,行端表正”的古语;《论语·述而》中则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名言。这些语句无一不在告诫世人德行品性的重要性,善良是为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基础,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善良的行为也会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
“明辨”出自《礼记·中庸》第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若可明辨,则所谓“博学”为知识渊博,如若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要时刻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不能一味地全盘接受,不要在“从众”中迷失了自己。“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出自柴静《看见》中的一段话,我想她所谓保持警醒,就是不让自己迷失吧。在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中,碎片化阅读变得越来越普遍,我们有时会被只言片语蒙蔽双眼,而成为那些所谓的“键盘侠”,只凭借自己的所见来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而不去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这样的行为或许会将真相掩盖,因此越是言论自由的环境,越需要我们学会明辨,而不是盲目跟风。
“笃实”是为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从小我们就到听过这样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当时我们并不以为然,直到后来才慢慢明白机会永远都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些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背后付出的是你想象不到的努力。收获会与付出成正比,没有不劳而获,自然也不会有免费的午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唯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付出努力,才会离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惟笃实可当大事”的警句我们都很熟悉,而笃实在另一方面也教会了我们诚信,诚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旦失信,你将无法挽回。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周恩来曾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由此可见,诚实是为人之本,只有以诚待人,才能让别人坦诚相待。十九大的会议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我想,为着这一伟大目标,当代青年定能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古语有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是的,一个人应当具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如果做不到刚强坚毅,意气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会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故青年志,在四方,为国强,为家兴!(学生记者 马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