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诸君勿忘中国”——写在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之际
得知开展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时,笔者正在南洋游学。自幼长在闽南侨乡,耳边不时能听到“下南洋”的话语,直至如今身在南洋,远离祖国,亲身感受周边的人事物时,抚今夕再回望尘封的南洋往事时别有一番感触。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论你身处何处都难以置身度外,所谓家国天下,没有国哪有家,即便是远涉南洋谋生的老一辈侨民。当时出国谋生或当苦力的人大都是一些破产的农民或无业游民,在海外讨生的日子是很艰苦的,能开荒拓土,吃穿用度自给已属不易。但纵使你是最底层的贩夫走卒,即便目不识丁,但朴素的民族情感和归属感仍让他们难忘故国桑梓,也让他们尽己所能地为拯救祖国的民族危亡做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间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志士,当中最杰出的当属被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
耳熟能详的是他早年关注家乡文化教育状况,怀着“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信条兴学,一手创办了集美系列学校,并于1921年斥巨资修建“南方之强”厦门大学。他所提的集美学校校训“诚毅”实为其个人精神的写照:“诚以为国,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毅以处事,百折不挠,努力奋斗”。更让人高山仰止的是他心系民族与国家危亡,不顾个人安危,以天下为己任,投身民族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组织海外华侨筹款救国;并为抗战胜利后的民主运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极大贡献。
陈嘉庚先生抗日期间领导新华筹赈会、南侨筹赈总会及华侨抗敌动员总会等,联络与团结东南亚华族,为国难而献捐。领导的“南侨爱国无党派”的救亡运动,其深度与广度,史无前例,被称为抗战的四大支柱之一,浩气长存。“愿诸君勿忘中国”的格言更令人肃然起敬。
1940年初,陈嘉庚先生组织南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期间观察神州大地十余省,而延安之访则成为陈嘉庚先生一生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在目睹国民党政府的骄奢之后,深感“中国希望在延安”,“此次劳军经延安所见,深感中国有希望了!”,其在自著的《南侨回忆录》的序言中写道:“余久居南洋,对国内政治,虽屡有风闻而未知其事实究竟如何。时中共势力尚微,且受片面宣传,更难辨其黑白”。“及至回国慰劳”,“并至延安视察”,“见其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
解放战争期间,他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民主、和平、团结三大口号,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独裁及内战政策等。致力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与召开,致力于新中国的建国大业。充分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协作、共谋国事的政治协商制度。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第五条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共的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包括海外侨胞的积极响应。5月4日,以陈嘉庚先生为首的新加坡华侨集会,响应中共“五一”号召,致电毛泽东:“贵党中央本月一日呼吁召开新政协,讨论建立联合政府,海外侨胞,闻讯欢跃。本大会本日在新召开。坚决否认蒋介石为总统,并一致决议,通电响应贵党号召,盼早日召开新政协会议,迅速建立联合政府,以解除人民痛苦,保障华侨利益。”
1949年6月4日,陈嘉庚先生应毛主席之邀辗转回到祖国,以海外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新政协筹备会及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他应毛主席电邀回国参政议政,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主席等职务。积极参政议政,为人民大众谋福祉。
2014年,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回望历史,我们现在纪念“五一口号”的发布,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巩固和发展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以此来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忘合作初心,携手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爱国民主人士代表,把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好、发展好,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把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独特优势运用好、发挥好,同心协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地做贡献。希翼所有的参政议政者能以陈嘉庚先生为榜样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振兴繁荣中华民族,共同构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