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文人风骨与学者品格


  近段时期来国内高校可谓“聒噪”,武汉大学两名正厅级干部涉嫌受贿双双“落马”的事件还余悸未定,复旦大学又传出同门师姐妹对薄公堂的“抄袭门”。两件事虽情节不同性质各异,却不约而同为高等学府敲响了警钟:昔日神圣的象牙塔内师道尊严安在?昔日受人景仰的知识分子风骨安存?
  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是有一些风骨的。他们虽非家藏万金,也非权倾朝野,但他们以丰富的学识修养及崇高的学术品格流芳后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这一文人风骨与学者品格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品质:
  一是追求真理的执著,即不管面临多大的诱惑,也不管遭遇多大的挫折,始终持有追求真理的理想与信念。史学家司马迁身陷囹圄而自强不息,受宫刑之辱而发奋图强,才最终写成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药学家李时珍辞官回乡潜心医学,涉猎医学典籍800余种,深入深山野林尝遍百草,历时27年才最终编成《本草纲目》。他们为求真理的决绝,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心中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勇气。
  二是爱业乐业的赤诚,即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抱有满腔热忱,辛苦也好、贫穷也罢,始终乐此不疲、无怨无悔。《论语·述而》有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发愤求学,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烦恼,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又怎会计较生活的艰苦与清贫?晋代诗人陶渊明即使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仍然保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心境,仍然坚持用诗歌表达对美好社会的无限向往,他们都是爱业乐业的典范。
  回头看近期发生在高校的各类腐败与学术不端事件,我们痛心地看到,不知何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引以为傲的风骨与品格在当代语境中已日渐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改变了她纯真的模样。在权和利的面前,部分知识分子不仅放弃了师道尊严,放弃了学者的安身立命之本,更对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置若罔闻!在贪污腐化之时仍沽名钓誉;在收到同门师妹的告诫后仍堂而皇之地将抄袭成果出版,其情节之严重,令人发指!
  今天,重温先贤的感人事迹,我们当警醒,究竟在何时,我们失落了作为知识分子最为珍贵的品质;又是何时,我们迎来了大众质疑的目光?中国有句老话,“从哪里跌倒的就从哪里爬起来”,套用这句话,从哪里失落的就应该从哪里找回来,是到了知识分子找回失落的尊严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