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生命学院——————
“小老师”做实验课主角记者团邢丙银通讯员陈军


  从大二起,生命学院生物信息技术2004级学生张郭智就进入了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BrittonChance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参与科研工作。在骆清铭教授和刘谦副教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中国数字人体辐射模型构建和蒙特卡罗外部辐射模拟。
  在校期间,张郭智共发表了4篇高水平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荣获2008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历,张郭智成为比利时鲁汶医学院历史上第一个直读博士的非欧盟学生。他也是生命学院“小老师”教学培养模式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1998年,该院率先提出“小老师”制度,并把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贯彻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
  实验课指导老师刘幸福已有30多年课堂和实验教学工作经历。据他介绍,“小老师”教学模式主要是将实验的绝大部分教学工作交给学生完成,是一种高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指导老师会介绍实验的性质和目的,并阐明相关要求,由学生毛遂自荐担任实验指导老师(即“小老师”)和选择实验内容。然后,指导老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具体确定每次实验的“小老师”,一般每2名学生全权负责指导一个实验。
  “小老师”的工作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的过程: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维修一些轻度破损的仪器;课上,指导学生实验,回答学生的问题;课后,批改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总结。
  刘幸福说,10多年来,生命学院先后培养了900多名“小老师”,这种模式在师生中反响热烈,学生们争做“小老师”的热情高涨。他们在担任“小老师”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术,增强了应变和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信。从生命学院走出去的“小老师”,得到了耶鲁、北大、清华、哈佛等国内外名校的认可。
  近三年,该院就有100多名本科学生进入哈佛、耶鲁等国外名牌大学和科研院所深造。国际和国内的核心期刊上也常出现这些“小老师”的学术成果。最近,学院2006级本科生胡政、2007级本科生李想等撰写的论文被BreastCancerResearchandTreatment杂志录用并在线发表,该杂志是乳腺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国际权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