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铁肩已然担道义 丹心自可照千古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很多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而与当权奸佞英勇斗争、不屈不挠的忠臣、烈士。在这众多的先贤当中,杨继盛不是名气最大的,但他确确实实是最勇敢的人之一!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生于直隶荣城(今河北荣城县)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他七岁时,母亲曹氏就去世了。他的父亲杨富再娶了陈氏为妻。继母陈氏对杨继盛很不好:让他放牛。杨继盛放牛路过村里的私塾,看到别的小孩在里面读书,非常羡慕。他对哥哥说,他也想跟着塾师读书。他哥哥说:“你还小,读什么书啊?”杨继盛回答:“年纪小能放牛,就不能读书吗?”他哥哥把这些话告诉给父亲。父亲告诉杨继盛:你可以读书,但同时必须放牛。于是,“放牛郎”杨继盛就成了私塾的窗外“旁听生”。13岁时,他才正式进入私塾,从塾师学习。作为一名贫寒子弟,杨继盛学习极为刻苦自励。乡试中举后,杨继盛进入国子监学习,颇得国子监祭酒徐阶(后来的首辅、张居正的老师)的赏识!
      嘉靖二十六年(1547),32岁的杨继盛参加会试,中第三十八名,随后殿试中二甲第十一名(这个成绩很厉害:全国第十四名),成丁未科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和不朽传奇!
      嘉靖二十九年(1550),杨继盛由于弹劾严嵩的同党、大将军仇鸾而被关进诏狱,受到毒打、折磨,被贬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典史。狄道番人与汉人杂居,文化极为落后:大多数人不识字。杨继盛在狄道期间兴办学校、疏浚河道、开发煤矿,并让妻子张贞给妇女传授纺织技术。他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戴,被称为“杨父”。等他调离时,“送于百里之外者千余人”。
      一年后,仇鸾(已与严嵩反目成仇)倒台。严嵩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聪明”想法,一下子将杨继盛连升四级:山东诸城县令、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后改为兵部武选司(当时最“肥”的司)员外郎。严嵩想:杨继盛啊,老夫对你这么好,难道你不会感恩戴德,不会成为老夫的人吗?
      回到京城的杨继盛对于时局认识得非常清楚:与自己那个狂妄而愚蠢的“敌人”仇鸾相比,这个将自己连升四级的“恩人”严首辅才是大明王朝真正的奸臣和祸害!严嵩已经一手遮天:大明的天空已是无边的黑夜!于是,他很快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对严嵩进行“死”劾:弹劾成功的概率差不多为零,而自己几乎是必死无疑!尽管如此,杨继盛还是义无反顾:拼却男儿一腔血,撕开黑夜一线天!
      斋戒三日后,杨继盛(上任刚一个月)在元旦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其“五奸十大罪”(杨继盛曾经写下了一幅流传很广的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很快,严嵩“奸”的水平就体现出来了:杨继盛被下诏狱,并且要廷杖一百。
      廷杖前,友人王西石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杨继盛收入袖中。一位苗姓校尉也送酒一壶,劝他:“可以此吃蚺蛇胆。”杨继盛回答:“椒山有胆,何必蚺蛇哉!”苗校尉又说:“不要怕。”杨继盛答:“岂有怕打杨椒山者。”于是笑谈赴堂受廷杖。
      廷杖以后,杨继盛“两腿粗肿,相摩若一,不能前后;肿硬若木,不能屈伸。止手扶两人,用力努挣,足不覆地而入狱”。在狱中,杨继盛创伤发作,在半夜苏醒过来。他让狱卒点了一盏灯,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慢慢地割去腿上的腐肉。当腐肉割尽,露出骨头,他又用碎片(不锋利)截去还连着的筋络!为他持灯的狱卒魂飞魄散、颤抖欲坠,杨继盛却意气自如、一声不吭。他在暗无天日、惨不忍睹的诏狱中坚持了三年!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在严嵩一伙的“谋划”下,杨继盛被判斩首。他的好朋友王世贞(当时的文坛一哥)来看他。早已一贫如洗的杨继盛对好朋友说:“我的后事只有靠你了。”王世贞忍不住抱着他嚎啕大哭:“椒山,事情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啊?”杨继盛用残存的腿站直了身体,面露笑容,对王世贞说:“元美(王世贞的字),不必如此难过!死得其所,死又何惧。”
临刑前,杨继盛写下了这样一首绝命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平生未报国,留作忠魂补。然后,直赴刑场,慨然就义。
杨继盛在无比黑暗的时代(严嵩当道),以自己生命的呐喊给大明王朝和广大民众带来了一线光明:铁肩已然担道义,丹心自可照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