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凝聚力在校园闪耀———徐 州 工 程 学 院 以 党 建 引 领 学 校 全 面 发 展
“彭城大学”,一个熟悉而久违的名字。在人们的记忆里,这是一所只能培养专科生的“大学”。
三年前,从专到本的升格,让这所年轻的“大学”亮丽转身,成为名副其实的本科段高等学府———徐州工程学院。
三年来,改革创新的洗礼与锤炼,让这所“稚气未脱”的地方大学悄然换了容颜:特色鲜明、内涵深厚、学科全面、团队凝练。
谈起学校的三年之变,院党委书记肖俊满怀欣喜,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摆出了一组最具标志性的数字:N短短三年,学校开设的本科专业由5个陡升到28个。教授由10人增加到36人,副教授由132人增加到300人,博士由14人增加到40人,专任教师由464人增加到1100人;5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2人跻身省 “333”、省“青蓝工程”高层次人才行列;本科办学规模从三年前的779人跃升为目前在校本科生10723人、现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17478人;2个专业获批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门课程被遴选为省级精品课程,实现了该校省级本科层次重点建设学科、品牌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零的突破……新引擎———给党的建设注入发展因子作为一所新办本科院校,面对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为此,徐州工程学院校党委审时度势,明确提出“突围”的新路径,组织全校师生员工从发展破题,以创新入手,深入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用新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引领科学发展的实践。2006年,围绕办学方向、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和战略措施等目标,前瞻性地制订出“十一五”发展规划。历经三年拼搏,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进入今年,围绕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第三次创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又一次在全校开展了思想解放大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解决了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思想解放的成果转化成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
校领导认为,党委“一班人”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核心,要想谋求全校的思想大解放,就必须率先“洗脑”,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先行一步。首先,规范党委工作职责。校党委组建后的第一次党委会通过了三个文件,即党委会议事规则、党委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委民主生活会制度,保证了党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次,认真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切实做到应由校长办公会研究的问题,党委会不重复研究讨论,应由校长决定的工作,书记不干预不包揽。再次,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让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团结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得到更充分发挥。
集思广益,不搞“一言堂”,是校党委始终贯彻的行为准则和议事规则。事关学校发展的决策、干部人事的变动、改革问题上的举措、管理方面的工作,均拿到校党委会上集体讨论决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