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阅读文学经典 提高人文素养□ 吴其尧


  美国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一文中就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这样讲过:“有关大学教育和商业、技术或职业学校教育的比较,我们经常听到的议论有哪些呢?大学教育之所以称为高等教育,是因为其通识性与非功利性。大家知道,在‘学校’里掌握的是相对狭隘的实用技能;而‘大学’给人的是更加开明的文化修养、更加开阔的视野、历史的视角、哲学的氛围,或用这类词句所表述的东西。”詹姆斯指出大学教育的两大特性:通识性和非功利性,同时也指出了大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视野、培养历史和哲学的视角,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阅读文学经典是必由之路。
  首先,多开设一点文学课程,多阅读一些文学经典,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作家、诗人和文学批评家,而在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实际工作,这种能力都会很有用。孔子教育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就是说,没有文学修养,说话就没有感染力。孔子本人并不热衷于文学,但他很重视使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而且知道只有通过学诗即学文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水平。语言中最优美、最有力,但也最复杂、最难学的部分,往往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因此,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对语言文学多一些接触和感受,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对语言的鉴别能力,即在语言方面的敏感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多读文学作品,提高语文水平也就难免流于空谈。所以,无论是学习中文、英文,还是其他语言,十分有效的办法就是阅读文学经典。
  其次,什么是经典?中文里最早论及经典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里:“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外国文化里也不乏对经典的精彩论述,法国著名批评家圣伯夫认为:“经典必须能丰富人的头脑和精神,使人接近道德的真理,其表现形式宏大精美,既独特又具普遍性,可以为任何时代的人所欣赏。”德国批评家伽达默尔认为:“经典超越时代和趣味之起伏变化,体现审美经验的同时性(Contemporaneity)。”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以开玩笑的口吻给经典下了定义,虽有戏谑的成分,但也讲出了部分真理:“人人都挂在嘴边,却谁也不去读的书,就是经典。”英国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2S.艾略特认为经典意味着“成熟”,他说“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们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
  那么,阅读文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一、扩大和充实我们的心灵空间。
  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Dorris2Less-ing曾到访上海,她说:“在英国有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这些‘野蛮人’懂得最先进的科技知识,能操作最复杂的机器,但缺乏感情,缺乏情趣,缺乏宽容博爱的精神。造成他们‘野蛮’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读经典文学作品。”实际上,我们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可以培养同情心(sympathy)和换位思考(empathy)的能力,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文字:
  In2my2younger2and2more2vul-nerable2years2my2father2gave2me2some2advice2that2I’ve2been2turning2over2in2my2mind2ever2since.2“Whenever2you2feel2like2criticizing2any2one,”he2told2me,2“just2remember2that2all2the2people2in2this2world2haven’t2had2the2advan-tages2that2you’ve2had.”
  From2The2Great2Gatsby(我年纪还轻、涉世不深的时候,父亲曾经教训过我一句话,直到如今我还是放在心上反复思考。他对我说:“你每次想开口批评别人的时候,只要记住,世界上的人不是个个都像你这样,从小就占了这么多便宜的。”)Ours2is2essentially2a2tragic2age,2so2we2refuse2to2take2it2tragically.2The2cataclysm2has2happened,2we2are2a-mong2the2ruins,2we2start2to2build2up2new2little2habitats,2to2have2new2little2hopes.2It2is2rather2hard2work:2there2is2now2no2smooth2road2into2the2future;2but2we2go2round,2or2scramble2over2the2obstacles.2We’ve2got2to2live,2no2matter2how2many2skies2have2fallen.
  From2Lady2Chatterley’s2Lover(我们这个时代说到底是一个充满悲剧的时代,所以我们才不愿意悲剧性地对待它。大灾大难已经发生,我们身处废墟之中。我们开始建造新的小小生息之地,培育新的小小希望。这是相当艰难的:没有一条通向未来的现成坦途,但我们绕道而行,或爬过障碍。我们总得活下去,不管天塌下了多少。)二、提升我们塑造自我、认识世界的能力。
  英国现代小说家ArnoldOBen-nett写过一本通俗的小书:Literary2Taste,我们姑且译为《文学的修养》,书中虽然有许多观点值得商榷,但仍不失为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Bennett一开头就指出:“文学是完整的,是生活上的一种必需品,与吃喝睡眠一样重要。”他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跨进文学的园地,可以说还在呱呱坠地之前那种沉睡的状态之中没有醒来。我这话一点也不算过分,因为这样的人还没有跳出娘胎,他不能好好地看,好好地听,好好地感觉,他只能吃喝。”Bennett还表示:“研究文学的人,并不是在消磨一些闲暇的时间,而在于使人醒悟,使人活泼,使人增加享乐的、同情的、了解的能力。他并不光是影响一个小时的生活,而是影响一整天的生活。他可以完全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让我们有欣赏文学的能力,欣赏世界的能力。文学好比一幅综合的地图,聚集并连接在一起,不是孤立而不相连贯的部分人生,而是整个的人生。……文学这东西,彻头彻尾是一种生活的工具。我们努力于文学的修养,也就是要充分利用这生活的工具。”
  三、提高包括写作、翻译和鉴赏能力在内的语文修养。
  例如,我们阅读鲁迅先生的《野草·秋夜》,开头一段:“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这段文字到底该如何理解,不妨看看诸家的解释:叶圣陶和夏丏尊在《文章讲话》中说:“这一不寻常的说法,拗强而特异,足以引起人家的注意,而以下文章的情调,差不多都和这一句一致。”李欧梵教授认为:“这种看来平实的句子其实是障眼法,因为随着作者想象的飞翔,这种意境立即转化为仙境了。”日本鲁迅研究专家片山智行教授表示:“不管怎么说,如此重复地叙述,是使枣树的形象更鲜明,更具有存在感,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同时,分别表述两株枣树,也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当时的寂寞与孤独。”台湾作家张大春认为:“一旦修剪下来,读者将无法体贴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移动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
  最后,我引用作家赵丽宏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在黑夜里,书是烛火;在孤独中,书是朋友;在喧嚣中,书使人沉静;在困慵时,书给人激情。读书使平淡的生活波涛起伏,读书也使灰暗的人生荧光四溢。有好书作伴,即便在狭小的空间,也能上天入地,振翅远翔,遨游古今。漫长曲折的历史和浩瀚无尽的宇宙,都能融会于心,化作滋养灵魂的清泉。
  (作者系英语学院教授,校本科教学督导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