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广益深思勤求索 来春且看万象荣
激励制度推动科研发展


  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梅贻琦先生亦言,“一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可见,教师的科学研究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强校之基。一所学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科研的巨大支撑。我校改制成功,迈入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快车道,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与义务根据自身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更新专业知识。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样,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工作的中心。
  
科研兴校是必由之路
纵观学校跨越式发展历程,我们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和科学判断形势、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分不开的。由于长期进行成人教育,学校科研工作起步晚,科研实力薄弱,教师长期以教学为主、忽视科研工作,学校资金运作不畅等都导致了我校科研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教学和科研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不可偏废。”科研处处长刘鸿翔说。为了推进学校科研工作,科研处08年底公布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科研工作量化管理暂行办法》,并正在讨论在09年实施该办法。考虑到我校以教学研究为主,党办主任傅华强认为,要大力开展知识创新、教学创新、科技创新,引导教师通过科研来提高教学水平,及时把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带进课堂,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抓教学的同时也要抓科研,这是本科高等教育的共性。科学研究的本性,决定了它永远是本科高校教学中的基础,是推进本科教学的强大动力。高校教学是生存在科研基础上的教学,教学不能与科研相割裂。据了解,包括华科、武大在内的各大高校,都对教师的科研量提出了高要求,有的学校甚至用降低聘用等级来保证教师在科研上不能松懈。“考虑到实际情况,我校科研制度还是以鼓励为主,但是适当的奖惩有利于提高老师的积极性。”刘鸿翔表示。
  
计算机学院率先破题
“只奖不罚不能引起教师对科研的足够重视。”计算机学院院长龚义建教授感受颇深,他说学校改制成功以来,学院领导班子一直在考虑如何引入激励机制促进科研发展。计算机学院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8人,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专任教师总数的32.7%;博士(含在读)14人,9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有3位教师取得国外知名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2008年,在进行大量翔实调研的基础上,在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学院领导果断决策,在全校率先制定了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科研管理办法。
  办法以激励为主要目的,对教师科研“有奖有罚”。对讲师以下级别的教师要求每年至少完成论文1篇以上,未完成的扣10课时的教学量,副教授及以上级别的教师至少完成论文2篇以上,未完成的每差一篇扣10课时的教学量,处罚从年终分配中扣除。此办法在2008年年底第一次执行,包括1名副教授在内的4位老师都因未完成规定的科研工作量而受到处罚。“这一举措在院内轰动较大,老师们都感到压力,有了紧迫感。”龚义建说。但是对于科研出色的教师,计算机学院也有合适的奖励,在学校对科研奖励的基础上,学院另外拿出一部分费用给予奖励。今后,该院还考虑重奖科研出色的教师。计算机学院阮宏一老师说:“我很赞成我们学院的政策,它能够激励我们老师去做科研。”对于计算机学院的做法,科研处刘鸿翔处长非常支持,“奖励和惩罚都是科研激励机制中的内容,而有一定约束惩罚措施对科研人员的触动更大。”
  自2008年实施激励制度后,计算机学院的科研水平提升很快,09年科研论文数接近80篇,校级课题5项,省厅级课题1项,其中去年和前年申请的5项厅级科研课题已经结题,结题率非常高。在新讨论的办法中,拟将教师考核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将科研成果折合成课时,以此来奖励或者惩罚。
  
引领效应待实践检验
据了解,目前学校其它院系还没有实施奖惩结合的推动科研工作的措施。“计算机学院在科研上的做法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傅华强认为,“学校发展靠科研,科研发展关键在转变思想,需变‘要我科研’为‘我要科研’。”
  科研的发展以思想转变为契机,使教师从“职称科研”转变为常规科研,从单一的“论文科研”转变成项目立项和科研论文并举,是科研兴校、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刘鸿翔表示,“科研处也极力主张院系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我们鼓励学院自身能够出‘奇招’、‘快招’促进科研发展。”
  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丽权则认为,“计算机学院能够积极探索科研发展之路非常值得重视,也希望老师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广益深思勤求索,来春且看万象荣。在我们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建成特色师范大学的征途中,计算机学院“奖惩并用”的科研激励机制必将一石激起千层浪,推动各院系在科研管理制度上不断创新,共同推进学校在新的起点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