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 爱而不止——致2018届毕业生
盛夏济南,荷柳清凉,三色流苏,六彩垂布。此刻,大学校园里最大的风景是毕业季。与我的毕业季相去三十多年,无法想象今天的大学生如何走过毕业季,走过紫藤花廊、小树林、雨巷,走过图书馆、教室、先生的书房,在期待与惶恐中走上社会,走向未知,踏上一条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新旅程。毫无疑问,从完成学业的层面理解,今天的毕业生都是成功者,你们获得了各种成功学的认可,至少比半途辍学的比尔·盖茨强。大学能给的,都给了;学生能学的,都学了。还有什么需要叮嘱、还有什么可以作分别的礼物?
我不赞成人们把走上社会说成是闯荡江湖,我更喜欢把社会比作一所更大的大学,千百万年的历史,广袤无垠的舞台与道路,难以计数的学科门类、行业职业和际遇……无数人在这所大学里,修身进学,学而不厌,终生不辍,死而后已!所以,今天你从一所有名字的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的开始!因为你走进了另一所叫着社会的大学,与全社会的人比邻而坐,同堂修习,大家都做了同学。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无数的问题需要创新才能解决。你在大学里学的专业,储存的知识,掌握的方法,网结的人脉,以至于获得的无数的法宝秘笈,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也没有什么是万能钥匙!这些材料只有服从于解决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人类的问题,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所以,终身学习的要诀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大学教育的要义在于,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受教育者获得认清自己是谁,以及有可能成为谁的修行与缘遇。所谓的自己,就是潜藏于每个人生命中的天性天才天赋;所谓有可能成为谁,是指成为每个人有可能成为的那个最好的自己,亦即兑付了自己天性天才天赋的自己,功果最大化的自己,兼得先天存在与后天努力,做了自己的圣人!年轻人辜负青春的最大遗憾是,不曾认得自己,没有给自己接近极致的、挑战自我的困难,因而也失去了创造极致功果的机遇!而步入社会这所大学的目标是证成自己,在无限可能的缘遇中,做成最好的自己。
我对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叮嘱是,仁者爱人。爱和被爱是俗世间的真谛,是值得人类追求的永恒的价值。有两个东西人们随时随地都在面对而不自觉自知:其一,为己还是为人。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只有一张嘴一个胃,谁也吃不到肚子的外头去。所以,人的大部分财富不是给自己用了,而是分享给了别人,差别在于,有的人喜欢给天下人,有的人只给自己人,前者叫有公德,后者叫有私德。私德不出家、不外亲,公德不问姓、不求报。其二,相反相成。功名利禄,圣德贤良,都不是自封自给的,而是由别人来认可和评定的。所以,人生只有以成就别人为前提的工作,才会产生价值和意义,这个价值与意义是由别人衡量和评定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济众,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正是仁者爱人的本义;“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是做圣人的定律。
胡适在《我的信仰》中写道:“一个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所以达柯塔的务农者,加利福尼亚的种果者,以及千百万别的粮食供给者的工作,都是生活在他的身上。一个人就是他所想的东西,所以凡曾于他有所左右的人——自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以至于他本教区的牧师和抚育保姆——都是生活在他的身上。一个人也就是他所享乐的东西,所以无数美术家和以技取悦的人,无论现尚生存或久已物故,有名无名,崇高粗俗,都是生活在他的身上。诸如此类,以至于无穷。”可见,一个人不仅自己活着,他还活在别人的身上,别人也活在他的身上。他的言行心思善,表现在别人的生活中就善,反之,他的恶也危害着别人的生命质量。因为,一个人把他的善恶都附加在商品里、作品中,附加进文化传播与社会风气中,濡化浸染,供人消费。
上善若水。善的力量,虽柔而刚,行微功著,直达人心,涵养人性。善的传播存在着类似于核裂变的效应。所以,热爱慈善与公益事业的人们,可以在善的社会传导性方面下点功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指数的方式行善止恶,改变社会风气,不能靠少数人,不能等,要靠社会大众共同行动:一个人帮助2个人,2个人帮助4个人,4个而8个而16个而32个而64……由此而推动世风好转。如此进行到第 64次时得到:264=1.844674407371×1019是千亿亿的水平。试想,那将累积多少善呢?
我曾经有意去帮助几位大学生,虽不明言,但有希冀。我希望我的这点善心能成为一粒善的种子,在他们的心底萌芽、开化、结果,传播到更多的人心里,传播进社会风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