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的流沙从指缝轻逝,转眼又是一年盛夏,又到了该与母校告别的时候。仍记得初进校园时的惊鸿一瞥,便将这满园美景铭记于心。即将离别,让我们再循着翠屏山的小路,赏途中繁花似锦;再沿着求索溪畔,看桃红柳绿,白鹭翩飞;再进一次图书馆,回忆在这里的奋战时光;再一次追寻当年的脚步,细数在这里的点点滴滴,让岁月定格在最美时刻。与熟悉的老师依依作别,与挚友最后互道一声珍重,四年换来荣誉满载,换来青春无悔,未来我们也将承载母校的期盼,众人的厚望,风雨无惧,砥砺前行,祝愿毕业学子前程似锦!
不忘初心 可待芳华蒋芷薇 邹思齐
姚远,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4级英才班学生。如今他以学院推免综合排序第一名保送至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继续深造。沉浸在学海中的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学霸,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道亨”企业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等;他严于律己,精益求精,和团队一起先后夺得2015“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第十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国家二等奖等;生活中的他,还是一个热爱体育运动、绘画以及演讲辩论的阳光男孩。
恒者行远 思者常新姚远大一参加了“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学习并熟练运用编程这项技能。然而,作为一个编程的“门外汉”,他最初吃了不少苦头。暑期培训初期,和那些同期参赛的来自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学生相比,姚远的编程能力还难以望其项背。当看到别人一脸轻松地完成练习题时,姚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失落,但是执着的他并未因此而选择放弃。相反,他近乎疯狂般地给自己加练,在课下利用一切时间认真啃着关于编程的书和笔记,做大量的编程练习题来快速提升编程能力,每天熬夜到凌晨两点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那段时间,平常十点就空无一人的培训室里还亮着灯,晚间的空气燥热无比,但姚远还在培训室里埋头梳理笔记,一遍又一遍地检验程序,查漏补缺。姚远心想,为了追上别人的脚步,再苦也是值得的。
最后,他和他的团队顺利通过了全校选拔,获得了由学校出资参加国赛的机会。在成功的团队里,他们当时的排名非常靠后,面对这种结果,姚远对记者说:“当时听到这一结果,我既欣喜又失落,为团队的成功入选而欣慰,也为落后的排名而担忧。我害怕自己的能力仅限于此,没有了上升的空间,所以我当时内心很是矛盾。”不过,由于老师的开导、同伴的鼓舞,姚远逐渐地消除了这种忧虑,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而又充实的练习中去。谈到取得的优异成绩,姚远同我们分享道:“比赛前夕,我们都很焦虑,幸运的是,比赛过程很顺利。我们最终获得了一等奖,我当时很惊讶,但惊讶之余,一种满满的幸福感也油然而生,我觉得之前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值了!”做一件事,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也在于坚持。姚远的坚持让他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让他在往后的比赛中不再畏惧失败。
创青春 为梦扬帆回忆过往经历,令姚远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参加2016年春季的“创青春”湖北大学生创业大赛。他们以培养与发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提出了创建一个可供青少年动手创作或制作玩具的实体体验店的想法,由此成立了“星创客”这一团队。
当时正值三峡大学举办“桃花文化节”活动,他们借此宣传自己的团队理念,借助本学院创客空间的平台以及资金支持,他们给孩子们教授太阳能小车、风力表等简单的电子小玩意儿的制作方法。有了实践的经历,他们为比赛而准备的答辩材料和成果展示与其他参赛团队相比,显得更有说服力与公信力,最后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是水到渠成。
通过后期的宣传,他们的创业想法被投资人看好,在大二寒假“星创客”团队受邀去了清华科技园,在那儿进行了他们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招标。“招标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却让我们提早地踏进了社会,积累了寻求合作、与他人洽谈以及为人处世方面的宝贵经验。”姚远总结道。
笔绘万千 唇枪舌剑姚远并不拘泥于学习和工作这两个领域,生活中的他也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姚远喜欢辩论,曾在新生辩论赛中获“优秀辩手”称号。姚远笑谈道:“辩论中,除了常识性的辩论技巧外,我发现举例子更能让对手哑口无言。”由于辩论上大放异彩,再加上他英语成绩优秀,有老师推荐他进入校英语辩论队。虽然只是每个星期去担任陪练,但姚远表示能够见识到学长学姐在英语辩论中的夺人风采,还是十分满足的。除了在辩论赛中针锋相对,姚远也喜欢安安静静地在画布上描绘大千世界。从小就学习绘画的他,早已掌握了线描、素描、水粉以及国画等多种类型的绘画方式,他自己也尝试过在砂纸上画,用丙烯颜料在衣服上画。虽然由于学习和工作,不能全身心的投入绘画,但绘画早已成为他一种放松的方式,成为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的路还很长,姚远想去更广阔的世界看看。待到近期的工作忙完,他就准备来一场毕业旅行,放松身心。在读研的阶段,他也计划去国外看看。而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将来他并不想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这类“铁饭碗”,他想做更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想要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在他这种不甘落后,不甘平庸的信念下,相信他的未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必定是宽广且遥远、壮阔且辉煌!
写在六月末佳音
新收到的书是《新闻学概论》第六版,在我即将毕业之际,它竟然出了最新的版本,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这恐怕是一份最特别的毕业礼物。
从书架上拿下来的书是 《新闻学概论》第五版,老气横秋的封面,被折损的边边角角,还有摊开来意料之中的霉味儿,在这霉味儿里我竟然闻出了“恍若隔世”的造作感。翻动书页,细小的灰尘在光影里浮动着,似乎在为我演绎着光阴里的故事。悉数书上的章节,不再是像年幼时翻开课本那样连课堂上老师何时说了什么细节都历历在目的亲切感,略显生疏的文字让人有些惊异与羞愧,原来时间都是这样溜走的,并非静悄悄地,而是曾在我亲眼目睹间,它带着粗粝感划过我的肌肤,然后轻盈地跳跃着远去,可我却从未将其放在心上。
可能这两版书对书籍的作者来说,只是加入了四年里的最新思考与研究成果,但是,这两版书所跨越的时间,对于我们而言,却意义非凡。在书页翻动的“沙沙”声里,我被指引着重温了自己这一路走来是如何成长变化的过程,那是在无数个教室的变幻间,在风格迥异的课堂上,在面对过来来往往的人群后,在一寸寸时光的积淀里……最终,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我们。
到今天才突然意识到,我好像从来都没有认认真真地看过学校的样子。从前,我们总是忙忙碌碌地路过求索溪,仅仅是匆匆一瞥默默流淌的溪水,却忽略了还有自顾自地在岸边悠然嬉戏的白鹭。校园里的四季也是静静悄悄地变化着,脱下棉袄换上春装了后我们就理所应当地想着桃花就要开了,入秋微寒无意间抬头才看见那满树的银杏叶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金黄。经管楼尽头的孔子雕像永远静默地屹立在那里,慈爱地笑看着过往的学子,即使我们从没有人想过要和他打一声招呼。荷塘里的荷花开了又败、败了又开,今年停驻在莲花上的蜻蜓也早已不是去年的那一只,可我们也没有和去年的那一只告别……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沉浸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但我们却忘记了好好地和学校的一草一木独对谈心;我们还没来得及将学校的一切都印刻在脑海里,却已经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
从前,总是觉得从南苑走到图书馆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而现在却开始嫌这一程路真的太短。一颗颗香樟树紧密亲昵地依靠在一起,我还像从前的夏日一样小心翼翼地躲进它们的树荫下慢慢地走着。那一个个青涩稚嫩的少年人骑着单车如风般地从我身旁掠过,清凉的风好似激起了我周遭的波澜,那些偷偷扒开树叶从缝隙间垂下的阳光在地上变成了一个个圆圆的光斑,这些光斑欢呼雀跃着铺满了这一程我早已烂熟于心的路,它们好似在欢送着我。当年,那个烈日炎炎的九月,它们也是这样喜悦地欢迎着我来到这里,而这一刻,它们似乎满意于我这四年来的成长与蜕变,变得清澈、晶莹起来。这些光斑像是勋章一样,挂满了这条我来来往往走了四年的路,它们带着对明天的我最好的期许与祝福,送我最后一程。
四年前,风一更,云一更,相聚于此,此处安心是故乡。
四年后,山一程,水一程,别离于此,还应说着远行人。
亲爱的母校,我就要走了。
你会想我的,对吧?
再见了。
你
由自己定义王静怡
“菊外人”一夜之间成为网络热词,这个词所说的主人公是最近大火的全民PICK真人秀《创造101》中的参赛选手王菊。她的外表不同于以往女团“白瘦美”的审美标准,而是又黑又胖,冲击着现在中国的“病态”审美。王菊“爆火”的原因是网上晒出了王菊几年前的照片,照片中王菊的形象完全符合大众审美的“白瘦美”的标准,而她现在的样子是自己经过选择之后最让自己满意的样子。当节目幕后采访问她想不想再次拥有之前美丽的外表,王菊却果断坦然地说,一点都不想,美的标准就是做自己,是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别人希望的样子。她的这句话一经播出,网上便掀起了一股热潮,在“全民狂欢”的背后,我们也该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精神独立的人会突然在网络上走红?这正说明了如今人们的精神独立正在变为一种稀缺的品质,正因为如此,大家才会对这样的人格外向往。
精神独立是什么?就是能够自己独立地思考,独立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局限于大众的眼光,随波逐流。外界所界定的标准不一定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标准。俗话说“人生苦短”,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自己最想要的样子。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而不是在大家所默认的一套规则中做自己违心的事情。不论做什么选择,我们都要扪心自问,这个选择到底是不是自己所追求的。不管在什么时候,大学时代也好,步入社会也好,做自己永远都不算太晚。
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敢于活出自己的勇气、敢于做出选择的果敢。世俗的眼光像是人生的枷锁,锁住了人们内心最真切的渴望与最真实的自己。在所谓“正常”的世人标准下,人们伪装着自己,扮演着别人喜欢的角色,而从未为自己思考过,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变成什么。而当看到别人活出自己后,这些人也只能成为一个羡慕他人的仰望者。何时才能不再仰望成了这些人终生的梦想。
梦想不能仅仅是梦想,而要让其成为现实。古有陶渊明,今有千千万万个人,他们敢于做自己,敢于挑战世俗的眼光。如高晓松,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主流思想下,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退学,转而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比起科学,他更喜欢文学,更喜欢用自己的思考将文字进行重新整合后创造出精神财富。他活出了自我,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又如李宇春,虽为女生,却喜欢中性风的打扮,在当时的女性审美下,她并没有让周围的眼光束缚自己的自由,而是专注于自我沉淀,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亮。她以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成为多次登上《全球时尚芭莎》杂志封面的女艺人。她不顾世俗眼光选择自己想要的风格,并最终以自己的经历重新划定了女生的打扮标准也可以是酷帅的中性风。
既定标准与世俗眼光的力量既巨大又渺小,惧怕它的人,只能将真正的自己隐藏起来为别人而活,而轻视它的人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可悲的并不是随波逐流的人,而是那些明明想要活出自己却碍于世俗眼光的人,“菊姐”的经历以及千千万万个精神独立的人的经历都是为那些仰望者所做的榜样,而仰望者们差的就是勇敢地迈出踩碎世俗眼光的步伐,做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