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海纳百川 殊途同归——世界汉学大会打造跨文化交流平台


  2009年11月1日,京城深秋的第一场大雪为当天闭幕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天下午,天空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庄严肃穆的故宫显得更加的古朴壮丽,久已仰慕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的海外汉学家与汇聚大会的国内专家学者共同沉浸在紫禁城的悠远和浪漫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程天权书记、冯惠玲副校长一边和中外学者交流,一边饶有兴致地参观数字研究所、书画馆和陶瓷馆等场馆的珍稀国宝。在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的讲解下,海内外学者感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在无声地流淌。
  这个记载中国历史兴衰荣辱的厚重之地,令汉学家们难掩激动。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鲁惟一教授第一次近距离观赏包括李白亲笔书法在内的故宫国宝文物,87岁的老人为此赞不绝口;德国波恩大学顾彬教授用流利的中文连连称赞:“很值得,很难忘!”
  当晚,在乾隆藏书阁举行的告别晚宴上,中外学者切磋谈笑,依依不舍,共同感谢此次大会的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付出的努力,展望汉学家回家之路的光明美好。
  “爱其所同,敬其所异,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是当今世界大势所趋。”正如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致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贺信中所说,本次世界汉学大会,以跨文化交流为主题,紧紧把握了时代脉搏。“同归而殊途”、“此路亦彼路”,为本届世界汉学大会点题的《周易》和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两句名言,为海外汉学家和与会者反复引用并引起深刻共鸣。
  从第一届“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到第二届“汉学与跨文化交流”,大会的主题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领域里延伸,汉学(中国学),一个在世界文化地理版图上颇为古老且仍然发挥着重大文化功能和深远影响力的学科,在中国人民大学致力打造的文化交流平台上,以多元的势态走进时代的视野。从国学到汉学,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中国人民大学在倡导呼吁,人类文明发展需要一种自我敞开而绝非自弃的文化态度。
  在世界汉学大会,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民大学,人们发现,海外汉学家的“回家之路”如此精彩、有趣!
  沃德和顾彬:飞来参加汉学大会不容易
  本届世界汉学大会共有70多位海外学者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有什么高招邀请到如此众多的重量级海外汉学家?”面对国内学术界人士的疑问和媒体的议论,承办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学院已经是第二次举办这样规模的世界汉学大会了,在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个大背景下,这与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以及人大学者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建树和长期积累的人脉有关系,同时还有全校教职员工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共识所形成的合力。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沃德(Graham/Ward)教授,是通过文学院副院长耿幼壮教授邀请来的。最初沃德教授买到的是10月30号的机票,因为要参加汉学大会的开幕式,所以他把机票改为了10月29日9点抵达北京。作为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沃德教授同时还收到了出席10月29日9点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高峰论坛的邀请。原定10月29日到达北京的机票虽然对于参加次日的汉学大会并无大碍,但是却无法参加这次宗教高峰论坛。耿幼壮教授对此表示理解。但沃德却执意表示:“我必须要参加那个会议”,并立即改签了10月29日6点抵达北京的机票。29日当天,他马不停蹄地从机场赶到人大,没来得及休息,提前到场,并且还在当天下午做了精彩的演讲。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沃德教授一直都在积极地进行着学术交流,在“汉学与文化对话”的分组会议上,他既作为主持人又作为发言人,就汉学的传播与文化对话的关系做了详细的阐述。
  沃德教授来到北京参加汉学大会可谓一波三折,顾彬教授的“回家之路”也同样是“曲折坎坷”。
  因为第一届世界汉学大会有媒体报道德国汉学家“炮轰中国当代文学”,德国伯恩大学教授顾彬颇受争议也颇受关注。清华大学肖鹰教授就曾直言不讳地表示“我是因为有顾彬才来参加这场会议的”。作为中国文学界的老朋友,顾彬经常来中国演讲、讲学,百忙之中再次参加本届汉学大会,就是希望在这个学者云集的平台上辨明自己的观点。
  但是直到汉学大会闭幕式,我们才看到顾彬的身影。他没有参加10月31日的分组会议,只是在11月1日以主持人的身份参加了“中国文学与当代汉学互动”的圆桌会议。那到底是什么特殊原因导致了他的缺席呢?
  “我来中国的次数太多了,中国不让我进了。”顾彬说,“这真是一件麻烦事呢,我足足在海关待了6个小时”。原来他在签证有效期内入境的次数超过了规定,而被中国海关“拒之门外”。为此,学校动用了一切力量采取应对措施,把顾彬教授从海关给“捞”了回来,才有了大会最后一天的圆桌会议上顾彬教授为“炮轰中国当代文学”事件简洁而有力的申辩和疾呼“我们应该寻求更有效的交流与互动方法,来促进中国文学与汉学特别是当代汉学的互动。”
  “顾彬事件”只是中国人民大学为举办世界汉学大会所做的种种努力的一个缩影。
  “纪宝成校长积极呼吁弘扬传统文化很让我感动,人民大学这几年在汉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著名哲学家汤一介教授抱病出席了本届汉学大会,还专门抽出时间在病榻上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会议筹备期间,杨慧林副校长和文学院教授亲自登门把邀请函送到各位专家学者手中,严谨的学风和真诚的态度感动了所有与会者。
  “本次大会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学是主办者,文学院和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作为承办者,从筹备、设计到后勤保障、实际操作,我们开了不下20次会议,参与的学术骨干、教师、学生志愿者集中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大会筹备工作负责人、文学院分党委书记王贵元教授介绍说,在紧锣密鼓的筹备期间,一些教师连续6天都驻会,没有回家。
  不能不提及的还有大会的学生志愿者。对于年事已高的学者,大会专门安排了志愿者。从开幕式、分组会议、圆桌会议到游览故宫,这些学者身边的志愿者们不仅为其解决行程问题,而且嘘寒问暖,他们的微笑像一张名片,展示着人大学子的风采。特别是游览故宫的当天,气温骤降,大雪纷飞,志愿者们不仅要照顾好专家学者,还要提前做好路线规划。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说,“当时看到他们冻成那样还坚持工作,我真是太感动了!”一位来宾感慨地说:“正是因为有人民大学这些年轻有为的老师和学生志愿者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才能使这次汉学大会获得如此圆满成功!”(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