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名著中我偏爱《红楼梦》,倒也不是觉得其它三部名著不好。我最喜欢《红楼梦》特有的梦幻、柔情与诗意的融合,这一点可以说在其它三部名著中是找不到的。唯独《红楼梦》中的神、仙大多借梦而来又紧贴书中现实,给人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玄妙感,多了细腻生活处的柔情。
初读《红楼梦》时,读的是青少年版本,全是现代版的大白话,只拣了里面的故事大略看了看,了解了大概情节。偶然碰到美妙的诗词才会停下来多吟几遍,手抄几句。那时觉得书中的谐音词与诗句有趣的很,也倾慕书中女子的才情。到了高中,虽然也“温习”过几个经典情节,但目的是为了备考,并非阅读。直到上了大学,才算开始静下心来读了原著。
此时再读《红楼梦》,我已不再是少年。有了中学的功底,读原著也没有什么字词理解上的障碍。对比之下,我反倒觉得青少版的有些失真——《红楼梦》流传至今,版本不一,本就容易失真,更何况经过整修后的青少版了!比如说初读原著时,前几回我就绕进去了“女娲石”“玉”“贾宝玉”关系的梗,搞不清那女娲石进了凡间后成了玉还是贾宝玉。青少版中有的说女娲石先是做了神瑛侍者后成了贾宝玉;还有的说神瑛侍者下世成了贾宝玉,而女娲石就是贾宝玉口中所含的玉……一则内容上有差,其次语言上青少版的也没有原著的文学味浓、值得琢磨。
以往读《红楼梦》只会关注男女主人公,现在倒喜欢上了王熙凤、探春、晴雯等女子:王熙凤精明干练,不逊男子;探春刚毅果敢,明辨是非;晴雯桀骜不驯,敢于反抗——无一不是男尊女卑社会中难能可贵的女子。三人中晴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许是因为她出身最低却又不甘命运吧。“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有时我会想,如果晴雯能像袭人般温柔或许结局也不会太悲惨,但反过来一想,她那容貌若是太过温顺又不知会被怎样欺负呢?那也就不是晴雯了。
再读《红楼梦》,我发现许多卓尔不群的女子在作者的笔下个个形象立体、性格鲜明。不像其他书中的女子好的便一身好处,恶的便一身坏处。
读完《红楼梦》,余香仍绕鼻尖。想到书中处处伏笔,处处关联,也不知道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总觉得还有妙处未领略完,还有谜语我未解完……我对《红楼梦》也只是偏爱,没有红迷那般痴迷。不过,曹雪芹想要“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的目的已经达到。不如就此作罢,也不纠结于这些金陵女子是否有更好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