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走近十四行诗体


  许霆教授对我国的新诗颇有研究,在十四行诗体方面的成果分外丰硕。2017年7月,他出版了 《中国十四行诗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约61万字,书里以十四行诗体中国化为基本线索,概述了近百年来中国诗人移植十四行诗体的历程,探讨了移植转型中的历史经验与理论话题,肯定了中国诗人的独特贡献。12月,又出版了 《十四行体中国化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约41万字,书里在“绪论”部分交代了著作的基本内容、论题界定、课题价值和理论观点,在“主体”中则讲述了十四行诗体中国化在进展、借鉴、成果、经验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他这两部专著内容广泛,分析深刻,称得上是十四行诗体研学之门,只要扣击门环,举步跨入,潜心地学习研究,奋勇地攻坚克难,就一定会大有所获。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所写作的诗歌浩如瀚海。其中写成十四行的也是时有可见:例如《诗经》中的《鄘之柏舟》《桑中》《硕人》,《乐府》中的 《步出夏门行》《艳歌行》《古艳歌》,《古诗十九首》的《今日良宴会》《孟冬寒气至》。它们都是十四行诗,却并没有形成“十四行诗体”。之后的文人诗词中,也有好多写成十四行的,分别是四言、五言以及长短句等,同样不能算是 “十四行诗体”。应该说,“十四行诗体”这诗体,是一个特殊的概念,有着特定的含义。
  十四行诗体来自民间,与我国的《诗经》《楚辞》《乐府》等类似。它是一种格律诗体,要求内容精炼、形式固定。又同我国古代的律绝诗体相仿。十四行诗体和律绝诗体,不但审美规范很是相近,而且律绝诗体十分讲究的“起承转合”,在十四行诗体中也能运用自如。律绝诗体对字数、句式、节奏、用韵、结构的规定都极为严格,诗中还区分首颔颈尾的联语,要求起承转合的结构,讲究平仄与对仗,并且力求将全诗写得均齐、紧凑、精炼、圆满。它依凭单字独音,适用于文言;而十四行诗体则适用于白话,用语相对自由,篇幅比较恰当,正好弥补不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输入了不少域外的诗体,包括日本的俳句在内,但十四行诗体却是一枝独秀,百年不衰。要创作新的格律诗,应该说,十四行诗体在数量、规模与品种上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西方的“十四行诗体”,已在我国成功移植一个世纪,始终在中国化的道路上迈步前进,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喜。许霆教授在新著旧作中推介了写作“十四行诗体”汉语现代诗的许许多多诗人,有老一辈的闻一多、郭沫若、徐志摩等等,有后来的屠岸、唐湜、陈明远等等,还有林徽因、席慕蓉、汪国真等等,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名人名诗可谓目不暇接,许霆教授把成千上万的诗作归纳为“格律”“变格”与“自由”三大类再细加分析,对于阅读者具有指导意义。
  记得五十年代,我在苏州市一初中里读书时就已接触到了十四行诗,有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有英国莎士比亚的剧本,还有我国郭沫若、冯至的诗歌,但对于十四行诗,我只知其名,不知其实。由于各种原因,我同中外十四行诗长期失联了。近年阅读了许霆教授的几本著作,让我又逐渐地走近了十四行诗,并增长了有关“十四行诗体”的知识,为此谨在此诚挚地表示感谢!许霆教授退休不退志,一直坚持研究和写作,他这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