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做长春对外交流的桥梁——我校研究生参加长春大型活动翻译工作有感



于希芳(右三)与韩国国际女子汉文化书法学会的成员合影


于希芳(左一)为韩国书法家做现场翻译
  何晓旭采访女子组冠军




采访结束后,何晓旭(右)与李思坦(左)在赛场合影


  做中韩书法交流的语言桥梁
5月22日上午,中国长春与韩国国际女子汉文化书法学会的文化交流盛会在吉林省龙宝斋艺术馆开幕。此次活动由长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办,由吉林省美术家协会,长春市妇女联合会、长春市政协港澳台侨胞外事委员会、吉林省女美术家协会协办,由吉林省中山书画院、吉林省龙宝斋艺术馆承办。本次书画展共展出作品200幅,诠释了传统文化对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此次中韩书画交流展旨在利用国际舞台,提高吉林省书法艺术实力,传承、发展和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经过选拔,我校翻译专业韩语口译方向2017级研究生于希芳担任陪同翻译。
  于 希 芳说:“此次担任中韩书法交流展的陪同翻译人员,让我真实体会到外语是文化桥梁的含义。中韩书画交流不仅是艺术,文化的交流,更是情感、心灵的融合。
  当然,在此次翻译工作中,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事前对活动信息掌握不充分,导致因不了解相关事项需向负责人确认才可顺利解决。由于对此次参展的韩国国际女性汉文书学会及龙宝斋艺术馆的了解不足,致使翻译过程中出现翻译不到位的疏漏。还有,因为中韩方文化礼仪及思维方式不同,所以需要在活动中及时解释协调。这就要求译者必须熟知两国礼仪文化。
  感谢学校及长春市外事办提供此次实习的机会。通过此次陪同翻译,让我深刻感知作为沟通的桥梁,应做到多了解、多沟通、多理解,最大限度避免因国家文化,习惯不同所产生的失误。”
发挥专业优势,为“长马”助力
5月25日下午,我校翻译专业英语口译方向2017级硕士研究生李思坦、何晓旭成为中国吉林网“长马”赛事报道团队的特约记者。她们全程参与到中国吉林网的报道工作中,充分发挥外语特长,用最专业的外语知识,对参赛的外籍选手进行第一时间、第一落点的采访,为网友们带来最迅捷、详实的赛事报道。
  何晓旭回忆说:“5月27日,长春国际马拉松开赛,作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生,我很荣幸能够成为中国吉林网此次长马赛事报道团队的特约记者,为选手们服务、助威,为马拉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赛场服务和媒体翻译等。伴随着早上的一场大雨,我们在清晨六点左右就到达了赛场。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是现场井然有序,这场雨激发了每位选手的斗志,让清晨的空气更为清新,让北国春城美景一览无余。
  比赛于七点二十正式开赛,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比赛当中,我们丝毫不敢松懈,在媒体中心紧张的关注着赛事的发展,并时事记录选手们的比赛情况为后续的双语采访做准备。在选手们陆续抵达终点后,我们在采访开放时段第一时间采访了来自肯尼亚的男子组冠、亚军和肯尼亚的女子组冠军选手。
  比赛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有多家媒体同时采访报道。我们代表中国吉林网作为唯一一个赛后外语采访的媒体,加上此前的充分准备和平时课上的实战翻译训练,整个双语采访过程十分顺利,获取了第一时间的新闻素材,并且获得了多家媒体的称赞,圆满完成了这次翻译志愿者的工作。
  我非常感谢学校和中国吉林网提供这次机会,让我们能够亲临翻译现场做实战训练。感谢老师们的关心支持和教导,让我们能以自身外语特长为长春发展做贡献。”
  李思坦则深有感触地说:“一上午的志愿活动,使我收获颇丰。”
  “记得念本科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提供的瓦萨冰雪节志愿服务工作,使得我对长春举办的体育相关活动及赛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及兴趣,这一次作为中国吉林网的特约记者,参加到对外籍选手的参访工作中使我倍感荣幸。
  在我看来,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用专业知识完成相关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克服了英语地方口音的交流障碍,保质保量地协助记者完成了采访工作,同时,在今天的工作过程中成就感倍增。
  在采访之余,我看到了长春市民的热情,尤其体现在对外籍选手的加油鼓励及对赛事的支持,今天的持续大雨,并未使大家的热情减退,雨中奔跑,雨中助威,充分诠释了长春‘宽容大气,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作为学校的志愿服务力量,能够融入这样的大团队中,使我拥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及幸福感。
  作为华外人,作为外语学习者,通过此次实践我深刻感受到,一定要努力掌握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夯实基础,同时,积极参加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工作,切实将知识与能力贯通到一起,朝着‘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的目标努力奋进。”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