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端午的味道


  又见荷花绽放,澎湃而又富有动力的美不受控制地从池里冲出来,似乎要将过往的一切事物裹挟进茂盛的莲丛里,再伴上些诗意的雨,端午,就这样突兀而又自然地闯入生活。
  照例是要有粽子的,也照例纪念屈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们对屈原总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并非因为这来之不易的端午假期,更多的是对于传说中英雄的敬仰,年龄越大,似乎对于这位精神已然烙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老者有了一种更加真实的敬佩,莫说其他,“舍命”这个词语在时间的推移下变得越来越庄严,正是如此,屈原的形象在一年又一年的艾烟朦胧中变得越发高大起来。
  仍记得小学教科书中所记录的端午童趣,人手一个熟鸡蛋,如羚羊挂角般地在孩子们手中相撞,大概总会有破的一个,而胜利者则“因蛋而荣”,遗憾的是孩提时代的我们也只限于“一看一乐呵”的境界,竟没有一人敢去尝试,也自然无法体验到其中三昧,这就导致书中的孩子们回忆起端午,便是一个个顶大的鸡蛋,而我们回忆起来,就能品味品味书中孩子们的乐趣。
  时间它只负责不顾后果地往前跑。
  第20个端午,一切仍是照例,只是现在的我坐在电脑面前,手旁放的是较之以前更加精致的即食粽子和咸蛋罢了。没错,20岁那年,竟然从粽子中吃出了一丝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来,端午的味道大致如此吧,艾香,粽香,蛋香,揉在一起,微弱但又均衡地分布在无法触及的地方。可除去这些呢,每一年的端午味道似乎都不太一样,隐约中有些旧的流逝,有些新的加入,就如同早就安排好的一样,不受任何外物的影响,就那样纯粹地改变着,而人们只能选择接受,去感受这种不多见的被动改变,时间久了,也能从中体会到期待的乐趣。
  上小学时背诵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句子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出现,那时不理解只觉得过节就是快乐,芳华暗换,句子没变,意味确实越来越明白,亲人的模样似乎离得越远看得越清,在身边时却从未仔细打量过。说来幸运,互联网的存在似乎将我们和千里外的亲人拉近了不少,但无论怎样,端午思乡念亲的味道挡不住地越来越浓厚,或许是“矫情”作祟,过了端午,一切都仿佛从未出现过一样,生活也瞬间回归到忙碌的主干道上,甚至连一丝余韵都没有留下,而你,踏着深深浅浅的梦行,裹着碧绿的心事,永恒不变的涉水相逢,于端午节邂逅而牵念。满嘴的香溢于唇齿相依,盈满开来。不知不觉,走进了不管是屈原的记忆,抑或是伍子胥悲壮的历史,有些许期盼驱邪也有些许警示,无不共同灿烂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底蕴。
  告别了一月的梅弄,二月的铁梗海棠含苞待放了,于是大团大团的樱花迫不及待烂漫了三月。暮春的落红寂寞了四月,然而,一抹芳香,萦绕于烟波的江南,徜徉在你我的记忆深处,守望中滑入了夏的荷韵。在经年的十字路口,彷徨地张望,不忍心地回首,蓦然,相识、相知、珍惜、内疚参差不齐。忘不了飘香摇曳的约定,如同用永恒的遥远跋涉生命的长河。
  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