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有感于师生先后同框奥朗德

我是海大2014级中法班的学生,今年刚刚从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即将就读瑞典皇家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生。上面照片中这个精神帅气的小伙子就是我本人。

在海大中法班,我用两年时间学习了法语,也学习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顺利进入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继续学业。又是两年,我顺利毕业,拿到了法国的本科文凭,根据当时学校对于中法班的学业规划,今年夏天,我回到海大,完成了我的毕业设计和答辩,拿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文凭。

这一切完成之后,我去外国语学院拜访了还坚持在教学一线的74岁高龄的李志清教授———海大中法班的创立者和维护者。中法班两年的学习生活其实十分艰辛:既要学法语(每周20学时),又要学专业课(每天上午乃至周末)。在李教授和其他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坚持下来了。在法国两年的学习和生活同样艰辛,我凭借李教授的人生哲理和自身的努力也坚持了下来。

或许是为了给我这四年的艰辛一个交代,也或许是为了告诉李老师,我实现了刚进入中法班时他对我们的殷殷期望,总之,我觉得我必须去见见他。

在李老师的办公室里,我和他畅谈了我在法国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其中就有上面那张照片。那是在布雷斯特———西布列塔尼大学所在的城市。我在学校图书馆学习,偶遇了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和他交谈时,当他得知我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生时,他立马说:“中国海洋大学?我听说过。”并且主动邀我拍了照。

那时,我立即联想到校报上的一篇报道,那是2013年,李教授在巴黎代表中国法语联盟参加法盟130周年庆典时,得到了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的接见,并和他进行了简短而有意义的对话,其中就曾谈及中国海洋大学。当时,现场的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奥朗德总统接见李教授的一幕。

相隔若干年,在法国的巴黎和布雷斯特,我的老师和我,分别同奥朗德同框了。这样的巧合是不是很有意思?就连李老师,也重复了好几遍:“真是好巧!真是好巧!不巧不成书嘛!”

李老师的话开启了我的思路:这真的只是巧合吗?只有偶然性吗?

其实,不是每一个中法班学生都会与我一样幸运,但是反过来想,如果没有当初李志清教授和管华诗校长恳谈之后的这个决定,没有李巍然副校长的精心设置,就不会有中法班;如果没有李老师对于教育事业和中法文化交流的一腔热血,中法班或许就不会一直存在到我步入大学;如果没有李老师和其他中法班教师对于我们的倾心付出,我绝对没有办法坚持那两年的辛苦学习并且顺利被法方大学录取;如果不是遵从了李老师的督促,打下了法语和专业课的双重坚实基础,我可能不会比较快地适应在法国的学习;还有文化,李老师特别强调的文化开放交流态度,因为这个,我才能够那么快地融入法国,和法国同学、朋友愉快相处,让我的两年法国留学生活变得鲜活,法语水平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果没有这些,又哪来那张和奥朗德的合照呢?

我问李老师当时和奥朗德总统说了什么,他告诉了我他们的对话内容:

奥朗德:您来自那个国家?

李志请:中国。

奥朗德:中国有多少人学习法语?

李志清:具体人数不详,但在中国大学中,法语已经成为第二或第三外语。我所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就有四五百学生用各种形式学习法语。

奥朗德:还能有更多的学生学习法语吗?

李志清:这取决于两国的关系以及法国的签证政策。

奥朗德:好的,我一定转告我们的北京使馆。

听了这段对话,我觉得透过偶然的遮盖,我找到了必然。我庆幸自己进入了中法班,遇到了即是严师又是慈父般的李老师。我暗暗地自励:我会如当初中法班建立之际,管华诗院士所希望的那样,做一颗撒播在欧洲土地上的海大的种子,继续吸收养料茁壮成长,期待他日枝繁叶茂,报效海大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