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电脑发展一甲子,奋起共圆强国梦”





  1958-1960年,我有幸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习概论论与数理统计。当时数学所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幢五层大楼中,一、二、三层是计算技术研究所,四、五层是数学研究所。初到数学所,感觉有些异样,就是门卫特别严格,出入大门不仅要出示工作证,还要查看工作证中的照片。后来了解到大楼的一层存放了我国首台电子计算机M-3。M-3的性能远远比不上现在的任何家用电脑,但是体积很大,有两个大衣柜大小的机箱。全机有700多只电子管、2000个二极管、一万个阻容元件。M-3机不仅体积大,还很娇气,冬天提前供暖,夏天因当时没有空调,需要定期送来冰块降温。
  当时数学研究所所长是华罗庚,他不仅是著名的数学家,也是我国计算机的奠基人。1946年9月,华老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访问,被称为 “计算机之父”的冯·诺依曼陪同华老参观实验室时,华老以数学家的远见卓识,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的远大发展前景。
  五十年代初,我国制定了 “十二年科学规划”,提出 “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当时华老提出要研发我国的计算机,钱学森也举出很多实例来说明发展电子计算机的重要性,以水轮机的设计和下棋的实例来说明,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的部分思维。不过,在制定科学规划的讨论中,计算机的前景并不是被一致看好。许多人认为当时研究和发展计算机是 “可望而不可即”,当时我国经济实力有限,电子元件生产还要靠国外帮助,想生产谁都没见过的计算机谈何容易!周恩来总理在听到大家的种种顾虑后,极具远见卓识,一锤定音 “依靠一个部门力量做不出计算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集中全国力量,难道还做不出来吗?”科学规划委员会为此通过了 “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简称 “四项紧急措施”。
  1956年,中国科学院两次派出计算机技术考察团赴苏联 “取经”,并订购了M-3计算机的图纸资料。1958年,国营738厂用了八个月的时间,装配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经两个月的调试,终于在8月1日完成了四条指令的运行表演,该机被定名为 “八一机”,每秒运算速度为30次。
  在研制计算机的同时,华老又从相近的领域中物色人才,由闵乃大、夏培肃、王传英组成了计算机研究小组,还动员从事泛函分析的冯康去计算所工作,以后冯康在有限元方法、哈密顿方程计算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计算数学的领军人物。1956-1962年,计算所筹委会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合作,抽调了高年级学生,举办了四期计算机培训班,被称为中国计算机的 “黄埔军校”。
  M-3计算机 (型号命名为103机)共生产了48台,六十年后完整的103计算机仅存一台,就是 1973年由复旦大学支援我校的 103机。数学系书记郑又樵曾吟诗: “复旦支助计算机,数学师生心欢喜。专家来自科学院,运筹龙腾虎添翼。”我校仅存的103机,大众日报、北京日报均有报道,但我校学生知者不多。建议学校有计划向学生演示这台珍贵的计算机,让大家一睹电脑 “祖爷爷”的风采。
  1960年5月,由夏培肃主持研发的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制造的计算机107机交付中国科技大学。夏培肃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默默耕耘在我国计算机领域。她编写了第一本计算机讲义,众多英文专业术语经她翻译为中文沿用至今。她主持研制的107机全面超越了 103机,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 2000次。1964年4月,119机投入使用,每秒运算速度达到了5万次,华东计算所在119机基础上仿制了J-501机,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做出卓越的贡献。
  我国计算机发展经历了晶体管的二代机,集成电路的三代机,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机,逐渐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最新的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我国 “神威·太湖之光”和 “天河二号”分列冠亚军。正是 “前辈努力不落空,后学紧随志相同,电脑发展一甲子,奋起共圆强国梦”。
  (章志敏:祖籍苏州,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我校教授。1957年分配至曲阜师范大学任教,曾任运筹学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