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坚定理想信念 争做新时代新青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青海省委教育工委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热爱领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青海,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教育的实施方案》,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那么,在新时代的今天,如何在一个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开展“四爱三有”教育活动,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在“四爱三有”教育活动中,理想信念教育才是核心。广大青年学生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做到“四爱三有”,才能更好的将“四爱三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强化理论武装,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已经被确立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的领导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青海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思想安全保障。

弘扬青海精神,加强理想信念的感染力

青海精神是青海各族人民在青海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代代革命者的优良作风在青海高原的生动体现,是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代一代的建设者在青藏地区用实际行动和光辉业绩,培育形成了以“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代表的青海精神。新时代在青海高校大力弘扬和践行青海精神,将青海精神引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教育、“三观”教育融入课堂,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提振青海高校大学生的精气神,更加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在推进青海发展的过程中,激励广大青年学生要有敢于拼搏、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崇高品质。因此,青海高校通过大力弘扬青海精神,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续写中国梦青海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理想信念的信心

社会实践是联结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经历,才能把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与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投身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的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现有原子城、西路军纪念馆、红光小学等红色实践教学基地,每学期组织学生都去这些红色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对民情和国情的了解,完善和充实自己的理想信念。同时,能够为社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增加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增长自己的才干,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拓展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心中有“少数”,转变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青海高校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青海高校在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建设具有良好素养的思想政治队伍的过程中,也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时刻考虑到少数民族这一特殊群体,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不仅使他们能够听懂教学内容,更要让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他们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力。还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民族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深化他们对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民族复兴的斗争史、创立伟大新中国的创业史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刻认识。

走进新时代,建功正当时。广大青年学生一定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四爱三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高文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