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中):向学而立———听课2018
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卢梭如果说 “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准备充分,教学内容熟练,教学内容系统、充实,讲授知识准确,授课思路清晰”是今年最为普遍的“亮点”,那么 “向学而立”,注重学生接受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素质的提升,或者说 “学以致用” “不但授人以鱼”而且更注重 “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的普遍实施,则是我们今年看到的最让人高兴,同时又是最让人关注的亮点。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程君老师这次讲的是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 《明代小说》中的《金瓶梅》,课前她就布置学生阅读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三言二拍》,并提示至少要读完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卖油郎独占花魁》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等三篇经典作品,这就不但为她要讲述的课程做了很好的铺垫,也引导学生细腻探索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力度。同时,在课堂上,程君老师还进一步导引学生探讨 “西门庆怎样发家兴业” “小说作者以怎样的厌恶、批判、否定的态度来描述” “小说展示了明代后期商人怎样的社会地位” “小说怎样显示出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等层层深入地学习剖析,而这也就恰好有意识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使学生跨越 “记忆理解”的初级阶段,引向了 “思索分析评估创造”的高级阶段。
表达突出的还有教育科学学院张楠老师的《心理学》课程。这节课她讲的是 《记忆》,讲课内容她化解为五点:概念、品质、种类、遗忘、过程,指出重点是品质和种类。在 “记忆的品质”中,她又细分为记忆的敏捷性 (速度)、记忆的持久性 (时间)、记忆的准确性(一致)、记忆的准备性 (应用)等四点。逻辑清晰、讲述流畅还不是值得我们特别赞扬的地方,我们特别欣赏的是这样四点,一是把课本上没有涉及的难点进行补充,如 “语义记忆”“情景记忆”,并分别用实例和图像展示;二是适时对学生进行 “记忆力测试”、比较分析,竭力让学生掌握 “言语编码”和 “图像编码”的实际应用能力;三是结合公务员考试真题,督促同学们把课堂上学习到的 “瞬间记忆”转化为 “长时记忆”;四是 “学以致用”,教给学生 “循环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如明朝建立1368年为 “要上路吧”,清兵入关1644年为 “一路死尸”等等。毫无疑问,这样一堂课下来,不仅学生将受益终身,就连督导专家也受益匪浅。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刘燕老师讲述的是《现代汉语》中的第四节 《短语》,重点讲述的是 “短语的层次分析”。同样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不仅把 “分析复杂短语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 “复杂短语的分析原则” “分析复杂短语的步骤”等等讲得清楚明晰,更注重了复杂短语分析的图解实例,而且进一步结合实例,不但把分析复杂短语的历史由来,如 “结构主义语言学” “布龙菲尔德 《语言论》”给以明确阐释,而且特别让同学们紧紧跟随她讲述思路,把 “复杂短语分析原则”中的 “结构原则” “功能原则” “意义原则”把握到位,突出要求: “由大到小,到词为止。”从刻意选择 “我热爱德院”短语在学生心田中的浸润到 “切分到词”原则的厘定,刘燕老师最突出的教学特点是课堂情境圆润清楚明亮地把握:在有限的50分钟内,声情并茂、面面俱到,既使教学设计突出学生对讲述内容的实际体量,又使课堂讲述融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切实掌握之中。
游雨欣老师的 《舆论的传播形态》是一门专业选修课。课堂开始,她引入了中国政法大学杨帆老师上课与同学发生冲突的事例来导入,问学生 “你们怎么看?”导课亮点明确,语言准确到位。接着,便是层层深入地导引和教学,从 “鸿茅药酒”到 “于欢案”、“李天一案”,从新闻报道的偏向到公务员考试试题等极具现实冲击力的事例的引用,既讲清了媒体对法律的影响力,又特别指出媒介审判与司法审判的关系。更为直接现实的是,引导同学们去学会判断分析现实中直接发生的舆论传播实例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如 “雄安新区”和 “海南自贸区”出台的不同的购房政策,这也就深切彰显出她对这门课程的极具现实意义地深层把握以及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深层触及。
经管学院丁晓莉老师的 《竞争与垄断》在组织教案、讲授新课时,不但特别重视教学内容的问题导向,而且十分重视重点、难点的明确交代。比如授课一开始她从 “为什么要竞争”、 “竞争有什么后果”、 “怎样在竞争中获胜”深深地把同学们吸引在课堂之上。同时告知同学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授课中,她又善于适时地组织材料,把诸如 “中美贸易摩擦”、 “美国芯片垄断”、 “企业战略”等暂新的社会内容补充进课堂之中,这也就极大地拓宽了课堂的教学容量。
教育科学学院的马萌老师这节课讲授的是《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大胆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同学们走上讲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她与其他老师区别较大的地方;同时,启发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你会考虑哪些内容”,既导入新课又有力地撑起课堂教学的骨架;最后,布置给同学们的作业:画出 “一个月的温度变化图”又直接融实践操作和动脑能力于日常的学习环境之中,这都有力地延展出课堂教学的力度。
宫顺升老师在讲述 《感觉与知觉》时,刻意引入 “知觉试题库”对学生进行测试解答分析。对学生课下自学完成作业情况、学生自学互评情况等均用电子软件进行,方式直观、生动,学生关注度高。同时,重视对学生的考核和应用分析,尤其注重了学生个体答题素质的培养。
还要提到前面谈到的张庆华老师的课,他在讲述 “债的履行”内容时,还特别提到了 “履行延迟”的 “法律后果”,是要 “承担风险”的,这也恰好呼应了全国政协 “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协商会于5月15日在北京召开时,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讲的四句 “大白话”最为吸睛———“使全社会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也使我们观察到,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打下了关于 “债的履行”的深深地烙印。
同样,讲授 《民法学2》的毕京福老师也在讲解 《按份共有》的内容时,特别举出 “共有房屋出租”的例子,要求学生掌握的关键点是 “内部关系”,并着意从 “按份共有物的占有、使用、收益”、 “管理”、 “对共有物的处分”、 “对共有份额的处分”、 “共有物的分割”等五个方面详细阐释,并结合 《物权法》99条的三点规定给同学们厘清具体执行实施中的细则和原则。我们感觉,一是他对 《物权法》 《民法》在相关问题上的把握和阐释讲述清晰到位,二是在课堂上适时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如两法之间对同一问题涉猎的关联性、法理与情理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有深度和力度,这都使他的课堂上讲练结合的效果明显,也使同学们在学而致用的路途上少走不少弯路。
我们认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目的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正是在这个层面,我们感到,今年授课老师们的教学,无疑大大加速了这种进程,明丽地显示出老师们对“根本任务和核心目的”的认知力度和育人意识的普遍提高,收到良好的 “向学而立”的教学效果。
卢梭早就说过: “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以及 “教育在于唤醒学生的潜能”,这也正是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旨归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