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下):向升而立———听课2018
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这个层面,我们感觉这次听课真正让我们怦然心动的,最突出的亮点还是吴延民、陈伟、孙乃龙、刘涛等几位博士的课程讲授。见识了他们的授课,你甚至可以评价为不求永远的拥有,只求那一时的绚烂,更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基于他们的努力,我们学校已经启动了向 “双一流”学校建设迈出的坚实步伐。
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北大历史学专业的吴延民老师是2015年夏天来到德州学院的,这次我们听他讲授的是 《世界近代史》中的一节 《农业时代全球性商贸联系》。他的课件以1493年西班牙葡萄牙划分世界的版图为导引,不仅清楚明晰地标示出 “农业时代”西班牙葡萄牙的海外贸易路线,从而引申出葡萄牙人建立的全球商埠帝国、大帆船贸易的特征、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经济上的绝对王权等等,还以画面图示生动地补充出中国明清时期农业社会的经济特征:四川自贡采盐、农民炒茶、澳门鞭炮、福建编筐、明清瓷器乃至平遥古城、茶马古道……这就十分清晰完整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进行了 “时光重塑”,构建起 “农业时代全球性商贸联系”的完整版图。这样的讲授清晰明朗倒还在其次,让我们印象格外深刻地是他课件英语整版地展示, “逼着”同学们去解读、去翻译,同时去解释相应的中文含义,可以说,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的督导中所仅见的教学模式,而相关老师与同学也反映,恰恰是这种教学模式,使他教授班级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英语读、写、翻译水平提高不少;同时,他又通过在课堂上即时与同学们沟通,随时提出问题让同学回答,而回答的结果又即时计入学生的考察成绩,也使他的课堂上极大地活跃出快速思索与积极答辩的氛围———而这也是我们听课中所仅见的。还有,他对教材的使用也是博取众家之长———这当然也与他北大涉猎的学术背景相关联。正如庄子所说: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他自己是这样归纳他采取的教学模式的:“1.关于课程参考书:鉴于现有教材 (编写于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前期)知识体系的老化,本课程舍弃了按照教材 “照本宣科”的模式,转而采用指定参考书的方式。本课程所制定的参考书有三种:一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 《世界史·近代史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这是学校帮学生们订购的教材。它在有些方面的知识有所老化,也有些知识需要上课同学了解。二是斯塔夫理阿诺斯的 《全球通史》 (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这套书是以现代化范式编写的通史著作,书中内容更符合现在国内史学界对世界史的一般性认知。三是本特利、齐格勒的 《新全球史》(中、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这套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全球史领域的著作,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涵盖了史学界近二三十年来的新观点,应该能能够让本专业的本科生了解到一些史学新知识。这门课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大部分都可以在这三套书中找到相关表述。当然,我们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不限于此,我还会时不时地将自己近期阅读过的学术著作中的一些相关知识,尽量以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带到课堂上,以期可以让他们能够了解一些学术前沿,这对他们以后的求学之路应该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2.关于课堂讨论:这门课还比较重视对学生学术表达能力的培养。学术表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以前我们在本科生的教学当中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使得我们的学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后,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适应过来。这一方面降低了别人对我们的学生的学术能力的评价,也使得我们的学生大多数不能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走得更远。故而,这门课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会有意地推动学生们在课堂上 “说话”,慢慢地引领他们学会如何以平常的语言来讨论学术问题。不仅如此,这门课还专门设置了两次讨论课。我们会在讨论课的前一周,就将讨论课的主题布置下去,然后在课堂上围绕着相关的主题,进行一个圆桌会议式的讨论。这其中既包括我跟学生们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学生们之间的对话。很多学业知识会在这种对话过程中被提及,学生们的学术表达能力也会在这种对话中得到提高。作为任课老师,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既是引领者,也是参与者。这种讨论课已经比较接近研究生课程的模式了。让我们的本科生能提前接触一下这种上课方式,应该会是一件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
3.关于读书作业:记得一项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显示,课堂教学讲授的内容能够被学生记住的,大概只占到全部内容的10%左右 (记不太清了,这个数字很可能是更低的5%)。这不是教师和学生们不努力,知识吸收的特点使然,谁都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说,我坚信,课堂教学更要带给学生们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一套知识框架、一种知识视野、一些学术能力,以及一些学习路径,并尽可能地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主地阅读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鉴于他们过去经历的都是些应试教育,相关的读书经验并不多,而且,即便是读过一些书的学生,对于如何阅读专业书籍也不甚了了,故而,本课程还专门挑选出几本书,让他们去阅读,去撰写读书报告,以期能够在这些方面对他们有所帮助。本学期的作业用书有四种,分别是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郑明萱译,中国环境出版社,2010年),杉山正明 《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 (周俊宇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史景迁《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阮叔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彭慕兰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这四本书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史学名著,它们都是史学名家的作品,可读性都比较高,对于本科生拓展专业知识是相当有益的。这四本书的阅读难度是依次递增的, 《哥伦布大交换》不需要多少专业基础就能够读懂, 《大分流》则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之后才能读懂,另外两本书的难度则居中。上课学生从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撰写读书作业即可。之所以要以这种形式布置作业,一方面是督促学生们去读书,另一方面是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本课程作业要求的字数是4000-5000字,这种长度的文章如何去撰写和修改,也是本专业本科生应该有所掌握的一项能力。此外,本课程还会安排一次课的时间用于讲评作业,这一环节的目的呢,一方面是给他们一些写作方法和修改建议,另一方面也趁机给他们一些如何阅读专业著述的建议。他们中大多数现在还不了解写文章之难,针对他们自己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这样效果会更好。”
毫无疑问,吴延民老师作为课堂交响乐的勤奋而高明地指挥,正在奏响课程讲述的极为强劲有力地交响乐章。当然乐手们的水平还显笨拙生疏,多数还需长期勤奋反复地磨合锤炼。
作为复旦大学培养的博士后孙乃龙老师讲课的思路与吴延民老师有着 “异曲同工”般地相似。他是唯一一个在我们学校开设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教师,他说: “这门课程的开设却是非常的偶然。记得是2013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在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副院长高文惠教授的交流过程中,我们谈到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考研的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大学的硕士生导师 (有很多刚成为导师的教师都是博士,理论功底很厚)几乎都越来越看重学生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在理论方面欠缺很多。她谈到在很多学校作为必修课的 《社会学理论》 (大部分新闻传播学的理论都源于或者说就是社会学理论,很多传播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在我们学校没人讲,也开不起来。我说我倒是学过这门课,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讲好。高教授说可以以专业指选课的形式开设这门课。就这样,在2013年上半年我就开始给大三新闻专业的学生讲授 《西方社会学理论》。现在已经确定了13个社会学家的思想作为讲授内容。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单纯的理论讲解,传统的授课方法,不但无法让学生理解这些理论,更为严重的是学了不会用。于是,在讲授过程中,我就采取三种方式:一是结合着当下发生的新闻热点讲,每一个理论都能够找到相关的热点事件,加以分析。如2014年马航事件、2015年毕福剑事件、2016年问题疫苗、2017年于欢案、2018年沈阳事件、王攀事件等等。再比如,结合着一些电影、电视剧来讲解一些相关的理论, 《楚门的世界》、《人民的名义》、 《活着》、 《阿甘正传》、《2012》等等;二是采取开放式的授课方式,在讲授过程中,学生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提问,现场回应解答,有时也会形成一些讨论。这样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三是对学生的作业 (主要是运用所学理论写一些评论或文章),要进行详细的批注,并且将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课堂上讲解。
关于效果。我感觉这门课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无论是对考研的学生还是就业的学生都很关键。举个例子,2015年毕业的一个学生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面试之前,找到我进行辅导。給她的就是用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分析非诚勿扰栏目,这个节目是江苏卫视的主打品牌。结果,她面试的时候就是这道题,面试她拿了第一……”
跟他们相类似,毕业于重庆大学法学院的法学博士陈伟老师在 《法治案例分析》的课程教学中,无论教学主题的选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注重课后交流指导、探索创新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作了异常精心地全面架构 。尤其是为了提升这门课程的升值指数,他特意开拓出 “建立课后师生教学交流平台” “指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思考”“指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等极为提升课程建设的教学模式,也极大地提升了这门课程教学的格调和境界。
刘涛博士的课,上次已有评价,篇幅关系,不再赘言。
“只有当你真正站到讲台上面的那一刻,你才会深深感受到为人师的责任感,才会深深感受到那份 ‘传道’的重任、 ‘授业’的崇高和 ‘解惑’的无私”,闫冬云老师的一番领悟,显然表达出了老师们的心声。我们觉得,有着老师们这样明确的认知和勤奋地努力,针对目前国家教育 “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 “亮点”打造成 “常点”,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学院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