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校园创新文化氛围浓郁教学质量工程硕果累累


  本报讯 2009年,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力推动下,我校强化教学基本建设,积极探索教学质量保障新模式,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取得累累硕果,促进了校园创新文化的日渐浓郁,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坚持通识课程、多专业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优先的原则,继续通过立项资助方式来推进全校本科课程建设。本年度共立项资助37门通识限选课程,使学校立项建设通识限选课程达到181门次,逐步夯实了通识教育的课程基础;本年度共有40门课程获准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使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达到118门,初步形成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体系;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稳步推进,创建了7个专题400多课时、容量达200G的视频课程资源。教学研究基金项目共有64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8个项目为重点资助项目,内容涉及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手段改革及教学团队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与网站建设、课程评价体系、课程内容更新等方面,有力地调动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在本年度出版的20余部教材中,《海水分析化学》等15项教材获建设基金立项,11部教材获出版补贴,《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和《ASP动态网页设计》两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被评为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学校继续大力实施大学生研究发展计划,共立项学校经费资助大学生研究发展计划项目325项,自筹经费项目27项,项目总数达到352项,共投入专项经费80余万元,参与本科生人数近1500人;从教育部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60项,获得教育部专项建设经费60万元。完成了上一年度立项的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的结题工作,取得了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5项,撰写论文报告184篇、实验报告119篇,制作课件112篇,制作实物155件,设计软件31套的优异成果;组织全校性的大学生创新性主题大赛多项;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科竞赛10余项,共获得国际三、四等奖各1项,国际前八名2项,国家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和优秀奖11项,省级一等奖10项,省级二等奖15项,三等奖和优秀奖40项,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新成果。海洋科学专业和药学专业成为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法语专业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大气科学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以王昭萍教授为带头人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养殖学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以杨桂朋教授为带头人的“海洋化学课程教学团队”和以王昭萍教授为带头人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养殖学课程教学团队”被评选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纳米材料概论”等5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于志刚教授等人申报的“创建‘评估—督导—支持’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新模式的探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第六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有18项教学成果获奖,其中管华诗院士等人申报的“教学科研互动发展,培养海洋药学创新人才”等3项教学成果获一等奖,李华军教授等人申报的 “海洋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等4项教学成果获二等奖,刘秦玉教授等人申报的 “大气-海洋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11项教学成果获三等奖;在第五届山东省教学名师评选中,李华军教授和曾名湧教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
  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培养。本年度7位同学获得了双专业、双学位证书,7位同学获得了辅修专业证书,18位同学提前一年毕业,300余位同学实现了转换院系年级学习。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