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红尘蕴雅致 俗事隐禅意——读杨旭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王维 《终南别业》 ) 是禅,“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德诚禅师 《船居寓意诗》 ) 是禅, “我路碧空外, 白云无处闲” (匡仁 《示寂偈》 ) 是禅, “不坐看心石, 应随出定云” (栖白 《寻山僧真胜上人不遇》 ) 是禅……这些描写禅的妙语无不意境清幽, 空灵别致, 隽永可人, 耐人品味, 然而, 细细品来, 总觉少了那么一点烟火味, 离我们的生活似乎可望而不可即。其实, 在俗世生活中禅无处不在, 青年作家杨旭就从我们的俗世生活中发现了禅意, 并用清灵的文字呈现了出来。

不管是婚姻还是爱情,认识其本质比谈恋爱、结婚本身更重要。因此,婚姻的一地鸡毛与否,不是年龄问题,而是对婚姻的认识是否准确、到位问题。当然,被离婚,被一地鸡毛也是有的,但是,只要你的心中没有一地鸡毛,那就可以找到一根尺把长的竹竿,将那些偶然飞来的鸡毛,扎成一把可以随时掸落心灵灰尘的鸡毛掸子。——《穿越一地鸡毛的爱情》

好个 “只要你的心中没有一地鸡毛” , 这样的感悟看似平淡, 然而, 有几多人能像慧能法师那样彻悟: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做不到顿悟也没关系, 那就不妨渐悟, 像神秀禅师一样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找到一根尺把长的竹竿, 将那些偶然飞来的鸡毛, 扎成一把可以随时掸落心灵灰尘的鸡毛掸子” , 是的, 毕竟我们还是凡人居多,“鸡毛” 还是常常会沾身的, 而若能够把它做成鸡毛掸子清扫心灵的蒙尘, 这该是一种多大的智慧?又是怎样的一种禅境?这正应了清人黄子云在 《野鸿诗的》 中所言: “眼不高, 不能越众; 气不充, 不能作势; 胆不大, 不能驰骋; 心不死, 不能入木。 ” 这便也是作家本人的境界的体现。

春秋一场梦,日月两盏灯。真实地面对自己,觉悟地看待人生,其实每一条路都不孤独。——《做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

这就是作家的诗性禅悟:对于生活,甚或磨难,换一种眼光去看,都会是财富。就像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所说的那样:“做一个诗人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摸索隐去的神的踪迹。正因为如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出神圣。”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曲之无益于风化,无关劝戒者,君子不为也”。杨旭本人是深谙个中奥妙的,也正是这样,才使得她的文字“就像阳光,它照耀黑暗,它用自己的灿烂拥抱黑暗,使万物种种隐蔽的形象变得鲜明起来了”(贝内代托·克罗齐《美学原理》)。想想看,在这个当下几乎人人说孤独的时代,这样的文字真的不异于当头棒喝,无言中便会照亮有心人的内心。
  “一枚钻戒”可以成就一个女人的优雅、自信、精干,“一件睡袍”可以毁掉一个男人的前程、价值、信念,在我看来,发酵的结果如何与事情本身全无关系,有关系的只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因此,角度就是结果。——《角度与结果》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艺术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和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论戏剧艺术》)。而杨旭无疑是这样的,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了不平凡,关键是她善于换个角度去思考,从而发现“角度就是结果”。这样的发现“就像阳光,它照耀黑暗,它用自己的灿烂拥抱黑暗,使万物种种隐蔽的形象变得鲜明起来了”(克罗齐《美学原理》)。杨旭正是渴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能“看见生活的某些场面,找到其中的联系,并且把它们的渊源和隐秘之处探索出来”(梅特林克《青鸟》),从而既启发自己,也给他人以指引,所以她还针对那些总是抱怨生活不精彩的人说:
  不精彩的人,即便身处纽约,华衣锦服,只要心灵乏力,视野狭窄,学识有限,一样无法如霓虹般多彩。因此,放下外执,回归内心,增长学智,拓宽视野,你会发现,不是生活不精彩,而是你不精彩。——《努力精彩》
  这样的文字可谓是直指人心,仿佛秋夜的明月,不觉间就会照亮世人的内心。在杨旭诸多类似的篇什里,让我们不觉间便感受到她的感悟已经“深深地沁入我们精神的圣殿,那里有灵魂最彻底的隐情和孤独,帮助我们实现在内心深处揭示人生本质的愿望”(胡安·拉蒙·西门内斯《文学信札》)。还如:
  其实,一生历往,你会发觉,地位、权利、金钱,以至于亲情、友情、爱情……凡此人生的过往,大多数人相加后基本相差无几。因此,试坐世界之外,静看人间冷暖,你会发觉,世界原本可以如此美妙! ——《安坐流年过往》
  任何事情只要懂得适时的转换,痛苦即幸福,烦恼即菩提。——《转换》
  这样的文字一如光风霁月,清灵而不失内蕴,质朴而不失情致,看似小情调,实则蕴含着大道理,这其实也就是生活的真谛吧。细观其书中所有的文章,无不如此:从平凡的生活琐事进入,不觉间却带人走进一个“松月影寒生碧落,石泉声乱喷潺湲”(冷然《宿九华化成寺》)的境地,让人身心通透。饶是如此,作家却丝毫没有流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运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娓娓道来,如同饱经沧桑的老人看惯了尘世的一切之后,给你慢慢地讲述,自然也就拉近了我们与其文字的距离,尤其像这样的文字:生活虽然俗不可耐,但我有一颗淡雅之心,生活依然可以俗中生雅。——《俗雅之间》
  这样的文字恰如苍苍蒹葭上荡漾的月光般明澈,一读便似从中引出一条山间的秋溪漫过心灵,充满着禅意,而又不乏生活情趣,处处给人一阵别有天地的醍醐灌顶之感,让人读来不忍释卷。当然,也许我的解读并不完全符合作家本人的写作初衷,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正如《维摩诘经》里面所说:“佛用一音说世法,众生随处各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