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不仅考验了医院的小儿科,也考验了我们医院的急诊科。刚刚赢战“流感”,又迎来了春节。对于在急诊科工作的人员而言,任何节假日都是浮云。因为越是节假日,越容易发生酒精中毒、车祸甚至公共卫生事件。在急诊科和不同病人度过良辰佳节,守候日出日落已经是急诊人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急诊科几个平凡岗位上每天上演的不平凡的故事。
几乎很少人知道“分诊护士”这个岗位。包括专业的医务人员。当你进入急诊科,你第一眼看到的诊台护士,就是分诊护士。
我们科室的张堃是专业的预检分诊护士。护士美女们都叫她张姨。分诊护士,作为急诊接诊的第一责任人、第一指挥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肩负无比重要的职责。因为分诊护士早期识别急危重症患者,有助于减少漏诊,使患者快速进入救治通道,减少死亡率。急诊的特点是阵发性的,病人大多扎堆来诊。所以也会有空闲时间。而空闲的时间对于张堃来说也是闲不住的。这个时候她会做一下统计工作,填大量的表格,比如登记患者去向、内科外科病种人数、发热病人数、急诊五大重点病种人数、急会诊登记、手术器械清点等等。然后就是找担架车、轮椅、诊床,心电图机、氧气瓶维护噎噎再然后培训年轻的实习护士,总之,她是最闲不住的人。
然而,很多人却认为,挂了急诊就应该马上看,对于分诊护士的病史询问和简短检查很不配合,对分诊护士的指引也满不在乎。这个时候她总是受着委屈。还有在今年这个寒冷的冬季,急诊科特别冷。预检分诊台在门口处,更是冷的出奇。但是,张堃从来没有抱怨过。还是一如既往的分诊。我们为急诊科的守门人点赞。
院前出诊人员接诊的病人多发生在院外。而每位急诊出诊的医护人员遇到的惊险都不一样。但是有一样东西是永远绕不开的,那就是那十几斤重的急救箱。无论坏了电梯的十几层楼,还是偏远村庄开不进救护车的低矮平房,都要自己扛。有时抵达现场后才发现那是凶杀、自杀、车祸的现场。科室胆大的男护曾走进过不到十平米的案发现场,尸体都硬了,走到阳光下才发现鞋底满布血迹曰他们也走进过空巢老人的房间,给奄奄一息的散发着体臭的老人做心肺复苏术曰车祸现场惨烈的有时候都不敢直视。大多数时候,院前急救人员需要克服的,除了在颠簸的车上急救技术操作的困难,还有心理上的压力。这个特殊的时间、地点参与的医疗救助,注定参与组成的单位责权认定复杂。往往问题的关键不在技术本身。需要时刻警惕,现场与多部门协助,专业水平、脑力、体力少哪一样都不行。因为院外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是离生死最近的人。永远的忙碌是急诊科的主旋律。因为谁也不知道急诊下一秒会来什么样的病人。
急诊科的几名医生,大多从医学院校毕业就在县医院急诊科上班。“只有在急诊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治病救人的效果,体现医者的价值。”这个念头,让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冷门的科室,并且一干就到现在。
理想在左,工作在右。时不时也会有与死神赛跑的大抢救经历,但是更多的时候,工作对象是感冒、发热、腹泻、呕吐患者,是饱受慢病折磨的老年病人。这个特殊的“流感”冬天,没有了以前一晚上看十几个患者的清闲,有的是一次又一次被打破的看病人的记录。一晚上看103个病人,分配到每个病人身上5分钟,然后随时像个机器人,奔跑在抢救室,留观室、病房之间。我们三分之二的女医生支撑起生命之舟的“急诊室女超人”。
医道漫长,最可贵的在于坚持。当我们不被理解的时候,当我们疲惫的时候,试着问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钥还是那个回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