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台风“温比亚”的远去,青岛的气候又恢复了宜人的状态,天空澄澈,白云也悠然地飘荡起来。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岛城各高校进入了开学季,并迎来了一批新鲜的面孔。一时间,我仿佛又回到15年前那个细雨绵绵的秋天,初入大学时的一幕幕浮现于眼前。
2003年9月6日,历经5个小时的颠簸,我乘坐的汽车终于抵达了青岛四方长途汽车站。当时青岛正值阴雨连绵的天气,第一次出远门的我,拎着3个超级大的行李包显得有些无助。好在,中国海洋大学在汽车站有接站服务,在先我一年考到青岛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我登上了迎新班车。车先至鱼山校区,后又到浮山校区,无暇欣赏学校的美景,就马不停蹄地办理各种入学报到手续。一番周折之后,总算安顿下来,但面对陌生的环境,能否尽快适应,并把自己的学习、生活搞好,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生活上,因为我所在的浮山校区并不大,在师兄师姐的悉心指引下,教学区、宿舍区、图书馆、运动场、食堂、浴室、超市……我很快便记住了它们的位置。也渐渐熟悉了途径南门“徐家麦岛车站”和西门“青大一路车站”的各路公交车分别发往什么地方。因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像洗衣服、叠被子、打扫卫生这些家务类的活都难不倒我,所以,当我听到班上有同学打电话给妈妈询问如何洗衣服时,我是感到诧异的。
今天,大家对中国海洋大学倡导的“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以及与之配套的“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教学运行体系已经十分熟悉。在2003年却是新鲜事,我也有幸成为中国海大第一批参与自主选课的学生。网上选课,这对大学之前从未碰过电脑,连鼠标双击都不会的我来说确实存在困难,依然是在师兄师姐的耐心指导下度过了难关。当时的情况下,学校、学生皆在摸索中前行,选课制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有的学生一学期选了50多个学分的课程,以致学习压力大增,期末考试时多门考试不及格;有学生没能合理使用权重分,导致一学期竟然只修了几门专业课,大好的年华在网络游戏和睡觉中荒废掉。在自主选课制下,学生可以通过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达到转专业的目的,班上个别同学勇于尝试,殊不知,这需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偏偏该同学过于懒散,到头来原来的专业学习没跟上,想学的专业又没学好,只能延期毕业,折腾了一番,最终拿的还是原专业的学位。
历经高中阶段的寒窗苦读,终于迈进了大学的校门,我也有歇一歇、喘口气的想法。有同学开始放飞自我,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各种社会活动不能自拔。相比于网吧,大学图书馆是个不错的去处。大一时的几门文学课程,老师要求课下阅读作品之后,课上再进行讲解和讨论,如此以来,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萧红的《生死场》、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高中阶段只闻其名却没机会阅读的经典名著终于有了恶补的机会。当时,图书馆藏书有限,课上老师告知接下来要讲的作品,下课后学生蜂拥而至图书馆抢书,书少人多,有同学甚至专程坐车去鱼山校区的图书馆借书。正是在这种阅读中,我那颗因为初入大学而有些浮躁的心渐渐沉静下来,潜移默化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库,拓宽着求知的视野。
大学里的同学来自天南海北,大家操着各自的方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但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便是一种缘分,何况要在一起共度美好的大学时光呢。同窗之谊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情谊之一,毕业愈久这句话我愈加体会的深刻。细想当年,舍友之间为了一壶热水、睡觉打呼噜和内务卫生而争得面红耳赤实属不该。去年的毕业十周年聚会,当年一起读书的90余名同学,来了还不到一半。毕业后,家庭、工作、金钱、时间等事宜皆可能成为一个人想走出去,而又不得不顾及的“牵挂”,同学之间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相见,再也回不去大学时那种青春年少、激情满怀的状态,尽管聚会的海报上写着“十年重聚首,仍是少年心”,可几杯酒下肚,剩下的只是对大学生活的无尽回忆和对眼前生活不易的倾诉,“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018年8月26日,中国海洋大学又要迎来一批朝气蓬勃对大学生活充满渴望的学生。恰逢我入学15周年,临时感怀,写下了上面的文字,祝愿他们在这所古典、优雅、美丽的校园里度过一段多彩而又难忘的大学生活。
(冯文波,我校新闻中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