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成龙校园风物的文化品赏

走进成龙校园, 大路小径, 丛林湖泊, 亭台高楼, 各色自然的、 人为的风物景貌, 总是应接不暇。 纵使 “大暑” 临近,却无炎热的感觉, 心里爽爽的。 骤雨初歇的一个下午, 我惬意地、 潜心地品赏多样的美景, 在心目中、 意念中, 它们皆属校园文化范畴, 并具有浓浓的色彩、深邃的意蕴。

拂面无感觉的风, 让湖水漾着微波, 盈盈粼粼, 映日闪烁, 令人迷醉。

伫立于 “龙桥” 上眺望, 一叶敞篷小舟, 载着一人, 双手稳持长长的竹篙, 轻轻地拨着水, 小舟遂悠悠往前滑行, 舟尾带着层层水纹。 那是在将打捞的杂草废物送至岸上的途中……我别有会心,难怪湖面四季无垃圾、 水色总是浑绿的。 那一人小舟、 一篙水波, 无疑是湖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构成了一帧清美的画面。 寻食于远处的十余只麻鸭, 见桥上有人或听到人语声, 纷纷游来, 哼着 “嘎嘎……” 的歌。 小孩见之, 最生乐趣; 三五个由年轻妈妈带着, 手舞足蹈, 大声招呼 “鸭鸭, 鸭鸭——” 。 游弋于湖心的一对白鹅, 摇着肥硕的身躯, 似 “曲项之舟” 亦本能地趁势赶来, 孩子们更加激动了……人与物的和谐状, 酣畅淋漓。“上善若水” , 若无龙湖, 哪有上述动人的景观?

图书馆大楼, 蓝银色, 耸立于北岸石崕顶端, 雄奇、 庄严。 立于 “龙桥” 或“智如亭” , 对准它拍照者依然众多, 以之为题材作画的学子亦有。 确实, 望去,它或可比喻为“孤峰穿空”、“玉屏当户”。 在我心目中, 其造型就是一部展开的巨著, 是丰富、 浩瀚、 珍贵的知识、 智慧、 信息珍藏与发散的科学文化堡垒,是校园学术、 精神力量与气派的象征。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它引起的心情, 很接近音乐的效果。 ” 我想, 此标志性的校园建筑, 所引起的心情浮动, 何尝不是呢?

在铸有 “龙湖” 的大石旁, 见几位中年女性从“校史主题公园”的林荫道下来, 以微缩的 “川北农工学院” 校门为背景留影, 春风满面似的; 从 笑语中可知是校友结伴归来, 定为筚路蓝缕、 发展如斯的母校办学历程所感动。 我多次漫步过此“园中园”, 恒有“颇具文化特色, 颇涵历史底蕴” 的感觉。 那显示师大发展阶段的文字、 图标, 那一壁长长的浮雕, 宏阔地展示了学校缘起、 成长的办学历程与发展壮大的现实, 委实乃历史与现实相扣的文化景观。

小渠边一排杨柳掩映下的石桌旁,坐有两位同学, 一男一女, 专注地研读。见此, 我突地想到著名漫画家、 散文家丰子恺酷爱杨柳、 以之启迪学生的故事来。 他于 1922年从上海至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 种杨柳于寓居的墙角, 并取名为 “小杨柳屋” , 还常取之为画材, 更以其姿态与习性讲述给学生: “它的美不同于牡丹和别的花木, 主要的美是下垂, 而且越长高越垂得低; 千万条细柳,条条不忘根本, 常常俯首倾向下面, 时时借了春风摇动, 向处于沃土中的根本拜舞, 和它亲吻, 使人看了非常可爱。”其意, 在教诲学生要谦恭、 不忘根本。 校园的杨柳树颇多, 尤其是湖畔, 还有狮子山校园古渠两岸, 茂密整齐, 形成 “柳堤” 。 丰先生对杨柳心灵、 人格的赋予和文化意蕴的认识, 于我们的莘莘学子,或有启迪。 此段通往第一实验楼的小路, 颇富艺术性, 中间铸有梅、 兰、 菊、桂、 牡丹、 莲荷、 百合等等花卉图案, 可谓人工刻意的 “花文化” 打造, 别具美学情趣、 文化品位。

从南风门直通龙湖的中轴大道上,两排银杏树, 蝴蝶似的叶, 葱茏十分; 秋日变黄, 纷纷飘撒在地, 金灿灿地闪光,不忍踩踏。 曾见几个女生拾起很多片,在花台上错杂组合, 摆成圆形、 扇形、 方形、 菱形等图案, 精美、 有趣, 是我未曾见过的 “创意” 。 犹记得郭沫若于 1924年在散文 《银杏》 中, 给予它的赞美: “株干端直, 枝条蓬勃” ; “折扇形的叶片青翠,莹洁, 精巧” ; “秋天, 碧叶翻成金黄, 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 “冬天, 槎桠的枝干,挺撑太空, 对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 更称它为 “东方的圣者” 、 “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 , “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 。 几位玩蝶叶的女孩, 若读过那些赞语, 或许会别有一番的、 深层次的感悟……

南风门附近东侧的花园里, 有 “见贤圃” 小石碑, 刻着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它是 《论语·里仁》 中的名句, 表述了一种谦恭、 严己、 求进的胸怀。 仔细品味, 于做人为学, 均有裨益。其旁, 立着 《思想者》 塑像, 与图书馆东侧的一尊相似。 塑造的是一个强壮的男子, 低头沉思, 目光深沉, 似在为人类一切烦恼冥想; 右拳触动嘴唇, 左掌抚着膝盖, 双脚力踏土地, 一种极度痛切的心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粗壮、 结实的健体形象上, 肌肉紧绷, 似有一股急待迸发的潜力。 它是法国现实主义雕刻家罗丹以中世纪最后一位大诗人、 意大利但丁作品 《神曲》 中一个篇章所塑造的、 规模浩繁的 “地狱之门” 群雕中的一尊; 其蓝本实乃但丁的形象, 亦是罗丹自我思想的形象寄托。 此作品杰出而伟大。 20 世纪初叶, 欧洲人视之为改造世界的一种象征, 乃至列宁也在一次对赴欧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两名青年代表说: “一定要去看看罗丹的《思想者》 。 ” 对此栩栩如生的雕像, 似不可只当作摆设、 熟视无睹。

与之相对的西侧花园里, 立有孔子塑像, 虽无狮子山校园那尊高大, 但显得同样庄重、 严肃而亲和。 我伫立于这位至圣先师前, 凝视良久, 其立德、 树人、 求进等思想与主张, 让人尊崇, 实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重要部分, 必将代代传衍, 不尽地受用。

龙溪路上的小叶榕, 攒簇着绿丛,洁净清爽。 北侧是第一教学楼, 宽敞宏阔, 为教师传道、 授业、 解惑与学子得道、 获业、 释惑的主要所在。 适逢期末,大小教室里, 众多学子或复习备考, 或专注答题, 静静的。 我从 A 区经 B 区至C 区, 见大厅的壁上, 分别镌刻着荀子《劝学篇》 、 孔子教语、 校训等内容的闪光大字; 通道的墙上, 挂着一幅幅办学历程的大照片, 顿生感慨——颇具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

雨后的阳光, 从小叶榕枝叶间洒下, 使路边排列的橱窗, 烁现杂驳的光斑, 因之而明亮, 我遂逐一观看。 蓝色版面 “2016——2017 学年度十佳优良学风班集体” , 图片上的合影和单照, 皆显风华正茂、 青春飞扬; 右上角铸有 “以梦为马, 砥砺前行” 。 见之, 可悟到他们的确如骏马般为着青春的梦、 追逐未来的梦而善跑于前。 黄色版面 “2017 年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 , 并标有 “ ‘川师榜样’ 是这样炼成的” 。 我思忖, 获得此殊荣, 必是 “不负良辰美景、 珍惜似水流年” 者,是奋力掘进、 刻苦笃行的结果。 有道是:“成功之母, 乃不屈不挠” ; “光荣桂冠,乃荆条编成” 。 他们定是具有荆条的柔韧性而成功炼出的, 是于父母 “报得三春晖” 、 于师长不愧于教的 “川师榜样” 。还有 “2016——2017 学年度十佳优良学风寝室” , 一个小集体的荣誉。 高校寝室, 或被误认为较自由较任性之所, 且易产生松懈、 忌心。 能造就优良学风, 必是互不逆心、 彼此友善、 相助求进的结果, 是富有集体意识的力量所致, 实乃可点可赞。

转弯所到的聚友路橱窗里, 展示有党的 19 大召开盛况,春风化雨似的, 激励、 驱动、 鼓舞着师大人奋进笃行的有关内容。 另有 “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以及 2017 年度文理科科研十佳、 首届 “狮山学者” 杰出教授、 特聘教授和杰出青年学者, 立德树人、 善教敬业等事迹。 读着, 皆受感动。

上述路旁的宣传橱窗, 亦是校园的一道亮丽景观, 一种教育文化及其内涵的陶熏方式, 具有真实、 直观、 形象的教育效果。

或说, 成龙校园阔远大气、 秀木丽水, 宜于育人, 但略弱于狮子山校园的文化氛围。 如中心花园通衢两旁的大师、 巨匠头像, 教学楼前的陶行知、 晏阳初塑像……其实, 成龙校园虽无老校区的文化积淀优势, 但自有特色, 亦较丰富。 文化氛围、 内涵, 重在潜心品赏、 领略。 朱熹所谓 “万物静观皆自得” , 对各种风物景观, 能潜心静观默思, 即会有所发现, 有所收益。

(作者系文学院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