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求突破 改革创新促发展———我校迈入“第三次创业”发展阶段
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标志,我校迈入“第三次创业”发展阶段。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不动摇,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在外延扩展和内涵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科研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显著提升,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特色逐步彰显 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特色是办学的生命线。我校紧密围绕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要求,在办学方向上突出地方性和应用型,即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发挥学科优势,打造学科特色,形成了以工程类学科为主,文、理、经济、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优势。目前已拥有2个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2个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内涵发展之本。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加强内涵建设的永恒主题。我校从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才出发,2007年、2008年相继开展了“课堂教学质量年”、“实践教学改革年”活动,并将2009年定为“教学管理规范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增强。目前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教材4部,获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省优秀课件三等奖1项、好课件奖2项。学生在各级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桥牌锦标赛、全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等各类竞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科研能力逐步增强 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对提升一个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我校积极做好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科研能力逐步增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氛围日趋浓厚。2006年以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7项,市厅级科研项目90项。2007年的科研经费比2006年增长了90%以上。在省教育厅公布的2007年“高校科技工作为地方服务情况统计结果”中,我校的科技经费排名由上年的全省第37名升至27名。“人才兴校”战略深入推进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办学以教师为本”。近年来,我校通过推进“人才兴校”战略,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现有专任教师98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86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71人,有32人分别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市优秀专家和市拔尖人才,基本形成了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教科研梯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学校运行活力增强为充分调动资源,发挥办学优势,我校从管理体制、干部制度、人事和分配制度、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成立了14个二级学院,进一步理顺了校院关系。切实推行二级管理体制,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