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之我见
阅读《名老中医之路》一书,当代各位名老中医将其学医之路和治学心得,毫无保留的展现在眼前,读之令人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许多名医皆成长于战乱纷飞的年代,生活之艰难,学习之艰苦,道路之艰险,有些笔下尽显,有些则一笔带过,皆能从文中看出,诸位前辈在成长为名医前已是艰苦备尝。生于那个年代,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的不幸。幸运的是,那时仍有私塾教育,孩童时期即开始背诵四书、五经等今时所谓的“国学”,更有甚者背诵《内经》、《难经》、《本草》、《伤寒论》等医书。有了这些古文知识的功底,这对其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他们的幸运。不幸的是,战乱不断、颠沛流离,又有西医东进、中医废止,在这些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可见学医之艰难。另外,当时中医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形成体系,师徒传授仍是主流。虽然说这对于中医的传承来说是很好的模式,但其弊端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大环境及小环境的影响下,学医不易,所以说这是他们的不幸。经过总结,我认为他们的成才之路
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早起步,苦治学,定心志
他们中,有些是家中历代业医,从小耳濡目染,受此熏陶而走上学医之路的;有些是亲人身患重疾而无医可治,遂励志于医走上学医之路的;亦有些是迫于生计而去药店学徒,凭借自身努力逐渐走上学医之路的。不一而足。无论出于怎样的初心,他们最后的成就和贡献对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是巨大的不可抹灭的。有些幼承家学,诵读古文经典,对于后面习读经典医籍、理解先贤思想大有裨益;有些师承名家,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化名家经验为己所有,为己所用,终成一代名医。无论起步早晚,他们皆苦于治学,初习医时广泛涉猎,日夜伏案而不倦,努力夯实理论根基,用扎实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业医后更加明白理论与临床的联系,整理医案、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更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而对于从医的心志,未见他们像我们这样子迷茫不坚定。他们至始至终都在做着学习传承中医这样一件事,而没有心志动摇欲改他业。或许这和时代的发展有关系,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就业选择很多,无志于医的硬是从医反而害人害己。也正是这样坚定的心志才促成他们心无旁骛的学习,促成他们不断的发现和探索人与自然,并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传承好中医药事业。由此,可以看见他们的成才和成功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走过了许多弯路和历经了许多磨难才实现的。
2.重经典,勤临床,善思考
他们每个人都提出要研习经典,回归经典,重视经典。确实,从国家层面到社会、个人,中医发展到今天已经后继乏力,老一代中医大师相继作古,这对中医的传承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不可回避的问题是,现在的中医水平不如从前,正在走下坡路,在退步。网上有个段子,传说以前协和医院的专家请西苑医院的中医会诊,中医专家不听协和的汇报病史,直接病房一看病人验舌按脉后处方,效果出奇地好。后来老专家走了,请西苑下一代中医会诊,结果和协和的讨论分析病情比协和的还厉害,但是一开中药就不行了。协和看这种情况,干脆就不请他们会诊了,免得尴尬。不知真假,但是很能说明问题。如今很多老专家,包括邓铁涛等也在倡导中医经典教育,以及人才培养要符合中医传承规律之类。同时也有很多专家、教授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也在广泛的宣传和要求开展经典教育,但立足现在的中医教育来看,离他们的目标还很远很远。不过只要有人在学,有人在教,这个担子一直有人在扛,中医经典的传承就会越来越好。其次是勤于临床跟诊,这和中医人才培养规律是密切相关的,新中国成立前中医培养皆是师带徒模式,也就五十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展院校教育,才慢慢抛弃了以往的传承模式,但是现在跟师学习仍然是培养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所以就要求青年学生勤临床,广跟师,积极努力学习老师经验,认真从患者身上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法和思路,为以后走进临床能更加有底气和信心。
最后是善于思考,思考临床见到的问题,思考基础理论的不足,思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思考中不断的进步和提升。这些都是成为一位合格的中医师所必备的要素。
3.览群书,广学识,树仁心
其实很多内容前面都已经提及,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增长学识,拓宽知识面,这些是成长路上必须日积月累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才能使理论素养深厚,能够轻松应对纷繁复杂的疾病,从容解决患者的切身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自身医德的建设,保持济世救人、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怀,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疾病带来的痛苦,谦和有礼,敬业友善。用理论自信武装自己,从而感召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患者一道共同为战胜疾病而奋斗。
简单记述一下自己的想法,只愿自己能够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不给中医抹黑,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