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震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首席教授
总体来看,发展规划制定得非常全面,非常好,我谈几项具体内容。
第一,虽然没有历史系,但作为高校的研究机构,是否考虑开设《管子》与《史记》典籍文献导读一类课程,开设这样的基础课程,既是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也有利于齐文化研究,也有利于办刊。
第二,齐文化研究院与希腊雅典大学联合举办论坛很好,这个课题更大的意义在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和哲学原创期与高峰期,希腊罗马被称为西方思想轴心期,历来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因此中希古典文明高峰论坛可以进一步拓展,成为以稷下学研究为平台的中国子学与西方哲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平台。不仅稷下先生,诸子中的孟子等都可以进行比较;不仅仅是简单的学宫与学园的比较,而应拓展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国际化的学术研究平台。
第三,文化产业开发方面内容有些笼统薄弱,应加以充实。可以与近现代淄博工商业文明研究,如琉璃、陶瓷等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市政府的产业开发,有了可以依托的基本的“点”,同时,这也是我们学术研究的“点”,既有重叠一致,也有差异区分。
王智新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关于开展方士研究,尤其是山东开展徐福研究已经很多年了,现在的问题是:该讲的已经讲完了,不能深入下去了。如何提升学术高度,这是个瓶颈。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文明如何走出去,这又是一个好时机。
日本的徐福研究机构比中国多,有20多个,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每年都搞活动,但也面临如何深入的问题。我们成立这个协同创新中心,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在学术引领上是一个很大的成绩。
这当然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两国关系问题,东亚合作关系问题,都牵涉到这个问题。具体什么时候在日本举行学术会议,可以再考虑。现在我们正在编纂徐福词典中文版,希望做成日文版的、海外版的,传播出去。
曹 峰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应该扩大,点明地方研究的特色。诸子学是淄博文化的特色,把协同创新中心发展成全国的诸子学的中心,或以此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整个先秦时期,黄老道家是最为主流的思潮,黄老道家是以淄博为中心的,可以把淄博打造成为黄老学的研究基地。
姜太公在民间有很大影响,可以作为研究重点。晏子和《晏子春秋》,也应该作为今后的重点来研究。晏子研究不受重视,研究成果比较散,协同创新中心可以把相关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晏子春秋》非常适合做成动漫,里面故事十分有趣,作为社会推广内容比《管子》更合适一些,对现在的廉政建设很有帮助。
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是文化研究的基础,全国没有研究阴阳五行的中心和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可以考虑建立这样一个中心,也可以围绕阴阳五行的内容申报和研究相关的课题。郑玄文化的研究在淄博也很重要,可以把此当成拳头课题。
文学方面的研究,聊斋及其有关的民间文学研究,是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全真道与淄博地区关系密切,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还有孙子文化,《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也应列为研究范围之内。
应努力与山东省教育厅或教育部沟通,把淄博本地的文化申报成课题进行研究。针对有些研究成果丰硕的现状,协同创新中心可以把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总结、汇聚、交流,做成创新中心的整合基地。
郑 开 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虽然我们个人和单位科研教学任务都很重,但是仍然觉得加入中心很荣幸。我赞同发展规划的内容与其他老师的意见,下面围绕提升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工作讲点浅见。
第一,黄老之学有待继续推进。《管子》内容丰富,基本内容是管仲变法以来的思想、制度的汇集,形成了“管仲学派”,这是余敦康先生提出来的。《管子》“法”的思想和周礼的思想是有针对性的。随着研究深入,“道”与“法”的结合是必然的,这就导致“法”不是世俗化的理性创设出来,还有更深刻的人文动机蕴含其中。这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
第二,稷下学应该更深入研究。稷下先生与稷下学宫的制度很有特点。稷下是诸侯国设立的官学,是个人著述与官方文献之间的桥梁。这与雅典学园肯定不同。这些研究有待推进。
第三,开设弘扬传统文化相关课程。齐文化方面的课程,要深入分析齐文化的特点讲授,另外配合开设学术讲座,向大众开放,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佩 拉 中国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我的研究方向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贸易,但我个人对于哲学一直有兴趣,哲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近中国和不同国家建立更有意义的合作关系是我的一个关注点。中国倡议建设“一带一路”平台,我认为如果能够正确有效运用这个平台,可以帮助到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但是施行起来遇到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不同的国家之间缺乏了解。虽然政府往往会找到适当的合作领域,但不同的社会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问题。中国大学和研究中心很多存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困难,这需要双方在沟通守则和兴趣点上积极配合。
合作的展开需要提前做好工作和有组织的准备,具体建议:第一,需要协同研究内容与选取与国外研究中心共同的研究领域,充分调查后,应该积极和国际科研组织进行沟通;第二,研究中心网站和所有宣传材料应该有英文版,语言往往是国际合作的最大障碍;第三,与了解中国文化和对方文化的组织和个人合作,这些机构和人员是双方间的桥梁,可以促进沟通和帮助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王育济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山东的齐文化与齐鲁文化密切联系。齐文化的地位非常重要,而齐文化的研究还比较低迷、不景气,学界对《管子学刊》的关注度不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山东省高校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确实是个很好的时机。
齐文化研究已经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当下齐文化研究要实现突破和拓展。新时代的齐文化研究如何拓展,如何深化?做好这一点,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才可以说是做好了。
我认为齐文化研究发展规划,研究的起点要更高,更能显示时代的特色,有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齐文化研究的贯通性。先秦、秦汉、宋元、明清等一以贯之,从百家争鸣到现代强调的多元文化的价值观,这是一条主线;从管仲研究到现代人物焦裕禄研究,这也是一条主线;从文化资源的利用,到文化产业方面的发展,这也是一条主线。整个齐文化的研究,只有在这种贯通性当中不断丰富自己,才能有研究的突破。
二是齐文化研究的国际性。齐文化当中有“大九州”的概念,这是齐文化中最早的国际观念。齐文化中国际因素很多,从齐文化的国际性方面可以实现齐文化研究的突破。稷下学宫与希腊柏拉图学园这种文化高峰论坛应该常规性地举行。
三是齐文化应该关注其时尚性。吹竽鼓瑟,走犬斗鸡,其娱乐性与时尚性是有关联的,与文化产业、与年轻人时尚性、爱好有关联。齐文化研究应该与地方文化产业开发更好地结合。发展规划中文化产业内容显得比较薄弱。齐鲁文化动漫工程与齐文化的关系密切,可以把这个项目与齐文化研究合作,好好开发。
白 奚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很高兴加入协同创新中心,对中心未来发展谈点看法。
首先,应该在诸子学研究方面下大力气。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全国缺少此类研究中心和连续出版刊物。华东师大有《诸子学刊》,但以书代刊不定期出版,有局限。《管子学刊》可以成为诸子研究方面的重要刊物,以后可以增加诸子百家分量。希望中心的成立,给刊物带来生机活力,实现突破和改观,成为诸子研究连续出版刊物。
第二,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经验可以借鉴过来,有些东西可以移过来。我们现在研究重心在秦汉,山东宋元以后影响不大,但是道教、全真教在山东开展起来,能不能把这项研究继续下去。
第三,培养年轻的学者、专家。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年轻人设计、安排其学术方向,引导其发展,坚持下去。只有培养出自己的专家学者,中心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廖名春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中心教授我很喜欢《管子学刊》,1993年时就在上面发过文章。《管子学刊》以前是很重要的刊物,现在要争取进入核心期刊行列。曲阜师范大学有期刊《齐鲁学刊》,与《管子学刊》性质相同,可考虑学习借鉴一下经验。每期争取发表3-5篇有影响力的、重要的文章,使人看到“惊艳”的文章。协同创新中心现在有《管子学刊》这个期刊,对工作开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条件。研究规划中,可以增加稷下学与诸子学研究。以稷下学宫为中心,把稷下学包括其中。荀子对稷下很多诸子进行过评论,这都与稷下学宫有关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西比较方面研究方面缺少资料,做起来难一些。稷下学宫与诸子的资料很多,研究的“料”是很多的,要好好去发掘。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可以组织团队,以稷下学为主,为龙头,去申报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淄博是齐文化的根基,申请稷下学方面的课题有优势。如果申请下来重大课题的话,个人的一般题目申报和研究,会提炼出更多的方面。中心通过申报课题,开办学术研讨会,还可以为《管子学刊》提供优质稿源。
刘焕阳 鲁东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半岛文化非常重要。从文化发展方面、从地域方面来看,在齐文化的组成中,如果缺少半岛文化,齐文化会缺少海洋性的品格。
齐文化的开放性,西周初期主要体现在莱州、龙口一带,到西周中期主要体现在烟台、胶州地区。齐文化的国际性辐射,通过半岛北部、蓬莱、烟台一带,辐射东北,辐射东亚。齐文化研究中要突出半岛文化研究,这样齐文化的开放性、辐射性的研究意义能得到加强。
鲁东大学的胶东文化研究、以莱夷文化为重点的东夷文化研究,可以提到更高的层面,为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供新的机遇。也符合齐文化研究贯通性、多元化、国际性视野的开拓。
发展规划比较全面具体,重点突出,可行性比较强。比较难得的一点,就是作为高校的研究机构,协同创新中心把科研和教学、把地方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协同创新中心制定的学术委员会章程、发展规划中,都强调了课程的开发和人才培养的计划。
在服务地方方面,不仅要注重学术研究,还要面向校内学生,也面向社会群众,设置稷下学宫讲堂等。这是高校服务地方的重要的体现,对地方文化建设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程奇立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
很高兴、很荣幸参加今天的会议,谈几点体会。
第一个问题,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场所和平台,稷下学宫包含了诸子,包含了管子和集成,也包含了齐文化。传统的金石方面的研究,也应该包括其中。因此,《管子学刊》刊名可否考虑改一下?
第二个问题,对发展规划提一些建议。齐文化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应该拓展。齐文化的文献,主要是《管子》以及其他一些文献,但有两部经典著作也应纳入齐文化研究中。
儒家文化社会思想的核心“三礼”中的《周礼》和《礼记》,文化归属一直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周礼》和《礼记·月令》是属于齐文化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学界非常少见。顾颉刚、杨向奎等老一辈学者认为,《周礼》应该属于齐文化的范围。容肇祖先生认为,《礼记·月令》也是属于齐文化的,是齐人作的,是邹衍或是邹衍学派作的。可以考虑把《周礼》和《礼记·月令》纳入齐文化研究视野当中。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进行的儒学研究,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他们利用设置项目、奖项的方式,与社会企业合作,吸引社会资源。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也可以吸引淄博地区的大企业、文化类企业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设置一些项目、奖项,吸引社会资金,吸引全国甚至海内外的一些专家进行齐文化研究,进一步扩大齐文化研究的影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毕绪龙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研究员
协同创新中心,核心是6个字:“创新”“传承”“示范”,用这三个关键词来构建发展规划,应该从工作思维的角度来看待协同创新中心,把学术思维纳入其中。
第一,发展规划和行动按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要求,分为6个部分,即文化研究、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推广、文化普及、文化利用。协创新中心把这6个部分全部覆盖,有所重点地在这4年之内完成一些亮点和突破。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的重心,就在于突出创新。
第二,在目前所做的每一个环节中,尽可能把其提炼成项目。齐文化研究更多是基础性研究,需要更多更长远的坚持和发展。如果每个环节都有1-2个项目的支持,就容易把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工作聚焦起来。
第三,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来看,在工作的6个环节中,普遍的特征是文化研究最强,然后依次递减,到利用这个环节的时候,基本上就与文化研究脱节了。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把第一个环节与最后一个环节衔接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需要强调的问题。应把文化的推广、普及和利用这三个部分,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点。
第四,在机构设置与新进人员的研究方向方面,要找准工作点集中突破一下,力争在3-4年之内做出一些成绩。协同创新中心要与淄博市的文化建设、淄博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获得市政府的支持。集中于、积蓄于高校里面的非常强大的文化和知识的力量,要多做些开放性和社会性的工作,真正提升地方的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