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郑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自2004年入职郑大至今,李玉民教授已满载荣誉,但当他走上我校第九届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的领奖台,捧起由学生们赠与的这份“网络人气奖”特殊奖项,心中更是别有一番感动:“这是最能打动我内心柔软之处的奖项!”
可他,又何尝不是学生心目中那“最能打动我们内心柔软之处的老师”呢?
李玉民教授是我校管理工程学院的老师,他主讲的“现代物流概论”“物流技术与装备”
等课程,一直以高品质著称,不仅生动有趣,而且紧密结合时事,他常常从郑州航空港、郑欧班列等热点问题中搜集新信息用作课堂教学,引导同学们从中发掘与物流有关的内容。
“在大学中,教学绝对应当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需要我们所有人坚守。”李老师说。
夜晚23点,管理工程学院院办内,李玉民老师的办公室仍旧灯光明亮———对于李老师的学生们来说,几乎已经成为他们每日所见的场景。令2015级研究生宋丽娜尤为感动的是,尽管李老师平时已然工作至深夜,但在指导她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一周时间里,为了能更及时地反馈问题,李老师特地早晨5点起床为她修改论文。
“李老师对我们的关怀,不仅仅是学术方面,”2016级硕士研究生刘阳补充道,“去年11月底,我们因项目前往济源出差。晚上,我犯了肠胃炎,是李老师早晨 6点多出门为我买药、买早餐,原定三天的考察活动,只进行了一天便回去了。”
李老师的“故事”在学生们的口耳间传递,也在他们的心中被铭记。这位立志成为“春蚕”“蜡炬”的老师,最想做的,是“站稳这一方讲台,把所有知识倾囊相授”,而他选择的方式,也是“讲故事”。
但“故事”从何而来?
在入校执教前,李老师曾担任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这一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种事例信手拈来:“在给同学们讲运输车辆的时候,我就和同学们分享了我工作时的见闻,运输车辆的结构、设计、生产、检验……我都曾亲眼所见,想说得不生动都难。”
不过,在李老师眼中,这种间接的“故事”仍然是不够的:“我希望他们能创造自己的故事———最生动的故事来源于亲身经历。”李教授认为,学生一定要到企业一线去感受、经历,且不宜浅尝辄止,而应当真正深入一线工作,和工人们进行交流。“有的大学生到了企业还会被工人气得哭鼻子。没有经历过一线,缺乏对工人工作的理解,凭什么向管理层发展呢?”
除此之外,讲好一个故事还得益于他丰富的学识和联想。“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过华清宫》在教室前方的幕布上缓缓浮现。这首本应出现在文史课堂上的七言律诗,在李玉民老师的眼中,就是一个绝佳的“物流故事”,以此讲解“物流六要素”的概念再好不过:“在这里,‘荔枝’是‘六要素’中的‘物’,‘马’和‘驿站’是 ‘载体’,‘由南到北’是‘流向’……”一首律诗,一段故事,这种“案例教学”让台下正为背记概念而抓耳挠腮的学生们精神一震,教室里顿时掀起一阵笑声和掌声。
李老师的“讲故事”,实质是鼓励学生发掘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因此,他喜欢随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时常“制造惊喜”。
他曾经在课堂上提问一位男生“物流和电商的关系是什么”,在其未能全面回答时又让身边的女生回答,不料两人是情侣,同学们一阵嬉笑,纷纷仔细聆听;女孩答复“不是本班学生”,学生们原以为李老师会让她坐下,他却仍让她回答,同学们听得更加认真;女孩答毕之后,李老师又让他俩下一堂课再继续完善发言。“这样一波三折之后,同学们格外关注这个问题,不仅课上更加认真听讲,而且纷纷课下查找资料,提出不同看法。”李老师笑着说。
随时提问,人人有份,答好有奖……“希望通过压力和激励并存的方式,启发同学们的思维,把物流课讲得更精彩。”李老师说。
李老师担任我校管理工程学院副院长和物流供应链研究中心主任,事务繁忙,他仍科研不辍,近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含EI、ISTP收录6篇),出版著作、译著或教材共5部,还先后主持了中原城市群物流产业发展研究等数十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同时,李老师认为,教育是最值得投入和用心的。至今,他仍然能清楚地记得2004年他入职第一年所教的物流工程专业82名学生的名字,哪怕已经时隔十四年,说起那82名学生的籍贯和外貌特征,他还能如数家珍。这种投入和用心换来的,正是学生们的爱戴和支持———当选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李老师实至名归。
“不为太多赞美,只求一片冰心;无需太多头衔,只持一身正气……”颁奖台上,金色的颁奖词闪烁,映照着李玉民老师手中红底金字的奖状,他向自己,也向学生们许下承诺:“我会继续做一个有情怀、有故事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