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富而好礼”的社会——追求精神生活中的贵族
台湾中华文化与高等教育交流协会理事长、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顾问孙若怡教授做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探讨如何重建一个“富而好礼”的社会。教育是重建“富而有礼”社会的必要条件,孙若怡教授围绕教育这一主题,讲述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演变;同时,从文化礼仪方面,阐明了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重建“富而好礼”的社会过程中应如何作为。
一、认识中西方古典教育的内涵
对于古典教育的时间范畴,孙若怡认为:就中国而言,可大致看作清朝以前;就西方而言,19世纪以前皆可视为古典时期。西方对于“古典”的划分,主要基于西方19世纪后的教育体系、科目、内涵等与十八世纪及之前有极大的差异。而中国主要学习的是西方19世纪后的教育模式,对19世纪之前西方“古典”教育,几乎没有学习到。在重建一个“富而好礼”的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既应该重新重视古代中国优秀的教育理念,同时也需要借鉴西方古典教育思想的精华。
首先,孙若怡教授阐释了西方古典的教育理念。古希腊的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的思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以及平民阶层。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成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则只能把握“意见”而已。因此,一个运行良好的政体应该由哲学家当国王,由军人来保护国家,再由少数官僚来运作国家。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皆注重领袖与贵族的养成。例如在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中,教育对象只针对男孩。男孩们在0-3岁被送到托儿所,由专人照顾,3-6岁则允许他们去游乐场玩耍,6-17岁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学习音乐、算术、几何、天文等知识。然后选拔出17岁以前表现优秀的男子,在17-20岁进行军事训练,同时进一步加深各科目的学习。20-30岁进行科学教育,到30-35岁,再次选拔,被选中的人基本上是领袖人物候选人,他们再学习哲学。
公元5世纪左右,欧洲慢慢过渡到封建社会,基督教逐渐在教育文化等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在基督教盛行时期,教育的目标是教士的养成。教士占人口的少数,传教基本是通过口诵或背诵,教本主要是《圣经》及一些圣哲著作;教育地点,早期是在修道院,12、13世纪后出现主教坐堂学校,即大教堂附近供教士学习的地方。
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时期,大致时间为15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狄德罗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教育是为了教导人们去私心,教育人们有爱国心、遵守德行,是要培养有素质的公民,给国家带来良好的发展。迫于现实,普及教育有困难,教育的主要对象仍局限于贵族。这一时期教育科目有很大的转变,不像中古时期以《圣经》为主,开始重视法律、医学、天文学、哲学等科目。
中国古典教育同西方一样,相对于知识技能,更注重人格的培养。中国是所有民族里最早设置官学的。据历史记载,夏朝就出现了官学。夏、商、周各设有校、序、痒,现在统称学校。教育的对象是贵族阶级,即公、侯、伯、子、男等贵族子弟。教育科目有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同样注重音乐的教养,在古代尤其是在周朝,认为音乐应该是大雅至正,是对身心的德行修养、心灵陶冶。汉武帝以后,办学机构更加复杂,设立了国子监,但同样是为了培养贵族人才。
中国私学的发展也很早,大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春秋战国以前,士指武人,而后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士”由武士转变为文人。私学最为重要的里程碑是孔子开办私塾之先河,这种影响直到清朝才结束。历代私学有私塾、学堂、书院,主要科目为《六经》,古人认为六经皆史。
孙若怡重点谈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也是以 《六经》为主要教学科目,认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只要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只以德行评判一个人,认为学生的资质有差别,教学要“因材施教”。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而君子“喻于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德行汇聚于一个“诚”字。儒家“仁”以外重要的核心内涵,便是“诚”,诚恳、诚信、诚实。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并不遥远,只要你想就能离它很近。达到一定境界后,就能够判别是非,成为有诚信的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真正的贵族,心灵高尚,大是大非面前有所抉择。孔子以仁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仁者爱人;以礼作为道德教育的规范,适度、节制、诚敬。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礼为外在行为的规范。“吾日三省吾身”,每日回顾自己的行为,反省、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习惯。生活中人的一些固有习性会体现为外在气质,内在的德行修养与外在的形式表现相统协,所谓“观其行而知其人”,大抵如是。
在古典时期,中西方皆以治国人才的培养为主,但两者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国的私学给予平民受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使得中国百姓相较于欧洲有更多通过公平竞争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在中国,即使不出生于贵族家庭,也可以在私塾学习,通过科举考试当官,进而跻身于贵族阶层。
二、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教育的发展特色
1543至1678是欧洲的科学革命时代,这一时期,基于“太阳中心说”的确立,欧洲成为世界科学的典范。古希腊人重视哲学和数学,其科学建立在静态几何学的基础上,对宇宙仅有静态的认知。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冲击了中古时代的“地球中心说”,教会权威被削弱,因此“太阳中心说”被视为科学典范建立之肇始。“太阳中心说”提出后,又发现了相对论、物质守恒定律等,都可以看作是欧洲人在新宇宙观系统之下发展的不同理论,或者是追求真理时不同理论的累积和建构,自此西方科学的知识框架逐渐完善。
19世纪以后,欧洲再没有像“太阳中心说”这种大的知识理论的建立,只有小的技术领域的理论应用和突破。科学不断强化应用,生产商品获取利润。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通过发动殖民战争建立帝国,一些文明被消灭,其中中国也被瓜分而蒙受巨大损失。而欧洲通过工业革命与不断的殖民出现人口聚集的现象,建立起了大都市。群体社会的出现,增强了下层人民的教育需求,教师数量增多,出现学科分化,从哲学里面分出了政治学、经济学与社会学。同时教育也分化为普及教育、技职教育、师范教育、在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类别。
而中国,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开始接受西学,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学习、移植、模仿西方的技术、教育制度等。中国对西方教育的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西方技术的学习(1860-1900),主要学习西方的语言、算学、医学、武器制造与外交人才的培养,设立有很多学堂,如广方言馆、船政学堂、武备学堂等。第二阶段则是学习西方学校体制(1900-1918)。1905年中国废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撤销国子监,否定传统的教学体系,如1922年建立的“壬戌学制”,完全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四学制,大学选科与学分制并存。第三阶段是学习西方思想观念(1918至现在),至此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思想完全弃守。“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们强调人的个性,肯定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教育也不再以人格教育为主,而注重学位、知识、技能的传授,知识的特性表现为概念化、专业化、零碎化。此后,人们读书更多的是为找工作、赚钱,拿更高的薪水,时代的发展使学习不断地利益化了。
经过一百多年对西方的学习,现在中国在制造、实用技术领域已然有所建树,自保足矣。纵观西方发展史,相对于西方的科学典范和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这一根本,我们没有西方的典范、西方最本质的宇宙观,我们只学习到西方的实用技术。诚然,我们应学会用西方的知识概念去解释一些事实;但是要切合实际,不要硬套西方的知识理论体系。中国有中国的理论特色,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传统去吸收西方的教育、文化精华。
三、如何重建“富而好礼”的社会?
一个国家的进步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教育,文化礼仪建设也同样重要。重建“富而好礼”的社会不只是国家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应去追求精神文明的高境界,做精神的贵族。孙若怡教授认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节俭珍物,不贪奢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今天,游走在社会底层、汗流浃背劳作了一天的农民工,只有三个白面馒头都吃得干干净净。如果我们对一碗牛肉面还挑三拣四,吃完牛肉就想倒掉,不觉得羞愧吗?要学会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
调查研究表明,人类近一百年来对地球资源的消耗超过之前所有历史时期的总和。地球只有一个,无论任何资源,我们都不应浪费。我们能平安幸福地生活,要感谢逐渐强大的国家,也需要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节俭、惜物、爱护地球,不乱扔垃圾,营造清洁环境。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人在日本近几年的消费额高达3万亿美金。日本人非常注重环保,他们的垃圾分类、生活环境洁净、剩余食物的回收处理做得很好;日本人生活节俭、精细,这些都吸引着人们前往旅游、参观、定居。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什么不能打造一个精致有礼的文明大国吸引他国人前来旅游消费,而是受他国吸引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当我们花钱去购买他们的奢侈品甚至是马桶盖的时候,未必会受到尊敬。中国人似乎不太会花钱。其实中国制造并没有差多少,为什么一定要花很多钱头破血流地去抢并不在中国首发的苹果手机呢?中国逐渐富庶起来,但是即使很有钱也要会花钱。
节制做事,虔敬待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讲究礼节,应以和谐为贵,谦和待人,但是为了和谐而和谐也不可行,需要有道德理智的约束。中国人的学识修养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道德”的秤,所以生活中不能随心所欲,言行举止要有所约束,所谓“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比如,偶遇行讨的乞丐是否应施以援手?有人担心这是一种行骗的手段,当然也有可能,需要判断。但就算受骗,也并未蒙受巨大的损失,而保有一份仁慈的心才是难能可贵的。你若选择不帮助别人,这是你的权利,但起码不要言语侮辱伤害乞讨者,给每一个人应有的尊重。
坚持奋斗,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自己。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不要看到别人风光就一味羡慕。如果没有优渥的家庭,还有自己的才情,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去拼搏、奋斗,而不是自怨自艾,机会是要自己努力创造和把握的。生活中要有一定程度的艰辛,才能让你收获成长,但不要过度辛苦以致压垮了你。做这样一个人,有洋溢在脸上的自信,有长在心里的善良,有融进血里的骨气,有刻进命里的坚强!
仁和诚信、勤俭惜物、节制虔敬、坚持善良,建设国家,从自己做起。以一人为基,积人人成众,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是一个富而好礼的文明大国。 (整理:范贤族 盛建杰 王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