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水墨丹青 画浓油重彩
画,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文人常用 “如诗如画”来比喻风景优美,诗、画都是极美好的事物,诗人提笔一书,滔滔文字行云流水卧于案头,诗人用其文字之优美,抒发情感;画家执笔一挥,花鸟鱼虫生动形象映于纸上,画家用其笔触之细腻,赋予生命。
画,是汴京繁荣街景的真实映照的 《清明上河图》;画,是敦煌莫高窟上飘逸翩翩起舞的飞天;画,是毕加索抽象超现实的 《格尔尼卡》……形式多样的画,或写意或具象无不展现了画作为一种艺术超大的包容力。
画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东西方文明史也因这一独特艺术而熠熠生辉。
悠悠华夏,水墨丹青,谱写淡雅诗章茫茫海外,亮丽油彩,奏唱绚丽乐章点点水墨 气韵悠长一点墨,一滴水,一张纸,一支笔。水墨丹青,朴素的外表下是大气磅礴的气势。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虽没有传统意义上亮丽的色彩,却独具一格,自成一派。五色层次分明,点染在宣纸上,它便大展身手,也可谓色彩缤纷。墨又分干湿,干即枯,干涸枯老,厚重苍劲;湿即润,水泽万物,缥缈虚幻。水与墨密不可分,相互成就,若墨单独使用,则死气沉沉,黯然失色,水单独呈现不过无色无味液体,然而当水与墨相遇相融,则焕发生机、灵动活泼。水墨画也离不开宣纸,不同于现代平日书写用纸,宣纸以其独特的良好的渗水性,成为水墨画必不可缺、无法取代的好搭档。毛笔取狼或羊的毛,经过复杂精细的工序制成,用笔流畅。
水墨画讲究墨韵,在于水的晕染,画家一支毛笔,挥毫间,墨便在宣纸上晕荡开,一时间,精灵般在跳跃在纸上。书法是水墨画的基础,执笔的虚实掌控、运笔的一气呵成,无不需要深厚的书法功底。古代文人也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见解,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更是举例阐明了两者的内在联系。
用墨的精准,画家的心绪全然体现在落笔的那一刹那,在墨笔的挥洒之间。水墨画的不仅是物体更是文人的品格。
梅兰竹菊被誉为水墨写意 “四君子画”,无数文人墨客倾慕其高雅品性而留下许多令人赞叹的画作。梅,傲笑风霜,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不与百花争春,众花凋零之际,傲于枝头,似铁骨铮铮的战士。墨梅以焦墨画枝干,一顿一挫,一转一折,遒劲的枝干跃然纸上。枝头梅花迎雪开放,一片勃然生机,留下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坚韧孤傲形象。竹,素有节节高之意,寓意进取,又因竹宁折不弯,被赋予百折不饶的高洁品质。墨竹形态各异,又可因天气状况分为晴竹、风竹、雨竹。郑板桥对竹情有独钟,“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是他一生画竹的凝结。赏郑板桥之墨竹,唯见竹之清瘦劲骨,竹旁一般卧一怪石,可想其生长环境之艰辛。郑板桥笔下的墨竹,连竹叶都精神饱满,各个苍劲有力,他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正直孤傲风骨,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他的诗句也可窥此。兰,清幽淡雅,往往破石而出,抑或生于悬崖峭壁旁,看似寥寥几笔,却极有筋骨;看似杂乱无章,却符合其自然生长走向。墨色的浓淡交错,使得兰叶若隐若现,营造层次分明的空间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是超凡脱俗的隐士。 晋陶渊明独爱菊,他不媚求官场名利,隐居田园,开创了田园诗。水墨画中菊花花瓣姿态各异,点点水墨,浸染出菊花的叶子,实有飘逸之感。
山水寓于情,山水画可谓是水墨画中最为杰出的瑰宝。
“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是什么画卷竟让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这样赞叹?
此卷为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一宗长卷,身世坎坷,虽有损毁,更得珍贵。观此长卷,全卷用墨淡雅,确把水墨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四年光景,黄公望浪迹于富春江边,常带画具于身旁,时时留意,处处留心。四年的观察,他早已对富春山的山水了如指掌,一切的自然变换早已印刻在他的脑海之中。拾起画笔,墨随心动,每一座山,每一处水,每一个融入在山水中的人都在他的画笔下活了起来。
抹抹油彩 形韵夺人一支笔,一块亚麻布,一盒颜料。从蛋彩画到如今油画的包容万象,油画从理性世界渐渐跨越到感性世界。作为西方绘画的脊梁,油画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这是七彩缤纷的世界,画家在丰富的色彩里恣意纵情挥洒。色彩与色彩之间的融合像是一场魔术盛宴,色彩交汇的细微变化,犹如乐谱上跳动的乐符谱写万千世界的绚烂多彩。这是一片色彩的海洋,置身其中便如鱼得水般自在遨游。色彩向来是人们追求的东西,孩童眼里的世界是斑斓的,画家正如孩童一般,不知疲倦地用他的感官,用他的灵魂去感受生命的光彩,正是这多姿多彩的世界让人感叹生命的美好。
油画的一抹亮色宛如一道射进井底的光,开启生命的大门。翻开油画的漫漫历史,我仿佛看到一个个画家向我走来,诉说着他的故事……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无数人为亲睹那一抹神秘的微笑而慕名前来。她的魅力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歌颂。
那是一个让无数人陶醉的女人,她双手交叉轻搭在胸前安详地坐着,一双柔情似水的眼睛望着你,她就是蒙娜丽莎。她的眼角、嘴角无不传达出笑意,望着她,一种温婉平和的气质向你席卷而来。三四十层的超薄油彩,一层层地涂抹,只为那一刻自然流露出的微妙表情。我在《蒙娜丽莎中》看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法及敏锐的洞察力,无数色彩的叠加,颜料一层层的堆积,塑造了这样一位魅力无穷的女性。
法国勒阿弗尔港口,印象派的第一幅画作诞生于此。
初升的太阳驱散了清晨的微微凉意给天空笼罩了一层暖暖的橘色,阳光洒在静静的河面上,波光点点,渔人在投射光影的河面上泛舟而游,凌乱随意的笔触带给我们的是那转瞬即逝的朦胧感。印象派的莫奈一生追光,他脱离了室内人工光的单一呆板,敢于冲破束缚拥抱自然,拥抱天赐的阳光。我在 《日出·印象》中看到了光影的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这是印象派的崇尚自然,渴望追光的梦。
圣雷米疗养院,梵高抒发自我,他的创作是后印象派画家情绪的释放。
绚烂的明黄色,朝气蓬勃的姿态,这是梵高的《向日葵》。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极其张扬,颜色大胆明亮,张扬的花瓣恣意地盛情舒展。然而梵高一生坎坷,一次次的打击失意击垮了他,也不难理解后期其《星夜》的诞生。极度夸张的云在夜空中翻腾扭曲,细细一看,星云是一层层的漩涡,看画的人仿佛也被卷进时间漩涡。颜料的堆砌,使得画面极富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如果说《向日葵》是梵高努力生活、积极向上的一面,那么《星云》则是他内心痛苦挣扎的写照。这个孤独的渴望被爱的伟大画家,被现实打击得那么卑微,那么无助。他唯有在画中才能找到心灵的慰藉,找到的可以倾诉的一个角落。
我又看到马蒂斯、毕加索、达利向我走来,我静静地等着……我愿坐在黄公望一旁一起看尽流逝的富春江水,我愿站在干草堆边与莫奈一起感受光影的跳动,捕捉生命里的那一束光。
我愿一晚上执一支笔,坐于画架前,静静临摹,没有只言片语,只是静静地,想用尽自己毕生所学去诠释它的美。
我愿花上一下午的时光去参观画展,不随人流,在画的世界里徜徉、迷失,间或停下来静静听它将它的故事娓娓道来。我想真正的伯乐遇到他的千里马时也会热泪盈眶吧。
“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像大自然那样这么挥霍色彩,我相信所有好的创作都是在大自然里被震动过”,著名美学大师蒋勋这样说道。
画便是这样一种能触动人心,直击心弦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