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丝万缕 皆出杜康
关于酒的最初印象,源于幼时。每每家中来客时,父母总是一杯一杯地为客人斟上酒。觥筹交错间,玻璃杯与玻璃杯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伴着祝福语,映着众人的欢笑,分外动听。
人生得意须尽欢。在喜庆欢乐之时,总是要饮得尽兴。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皆需以酒助兴。乐天在一个冬日的傍晚,问好友刘十九: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否?”于是知,酒,是暖的,是极具社交属性的。哪怕是寒冬,它也能将一桌人的心都捂暖来,拉近来。无酒不成席。去往川渝等地,桌上主人们总是劝酒的。再过去些,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那儿,喝酒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礼节。苗族,第一碗的欢迎之酒是必得仰脖一饮而尽的;侗族宴上,哪怕是陌生人,也是相互敬酒,相互交流谈心,酒桌上成朋友。还有敬酒姑娘们,两人一对或三人一群,手捧酒杯,边敬边唱劝酒歌。酒,为我们的欢乐锦上添花。酒是燃情的,助兴的,酒过三巡,已是酣畅淋漓。
而酒,并非仅仅是一种供人消遣的饮品。涤荡在这历史长河中,酒早已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与精神内涵。
自古,酒便与礼紧密相连。在古人眼中,酒是圣物。生活中有酒,祭祀时有酒,欢庆时当有酒,烦闷时也当有酒。周公在洛阳发布 《酒诰》,把酒与周礼相连。而宴会、祭祀、凯旋归来、对天鸣誓等重大场合,都有一套专门、详细的 “酒礼”。那么如此重要的酒,源何?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解: “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宋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云:“中古之时,未知曲蘖,杜康肇造,爰作酒醴,可为酒后,秫酒名也。”晋人江统说: “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追根溯源,其发明者,共推仪狄、杜康。放眼看去,华夏上下五千年的长河奔涌而来,俯身掬一捧,无不是伴着酒香的。早在 《史记·殷本纪》,就有关于商纣王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诗经》中也有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宋代有了第一本制酒的专著 《北山酒经》。自 《史记》、 《诗经》再至 《楚辞》,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不飘逸着酒的芬芳。
酒是燃情的,是恣意的挥洒的。酒能点燃一个有趣的灵魂,敲打出思想的火花。几盏清酒下肚,才能 “一觞一咏”,才能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羲之一篇 《兰亭集序》,其千古流传而不朽,在字、在文。字虽有涂改,却乘着酒兴,更见洒脱与气魄。文更是一气呵成,其感情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归于平静,波澜起伏、抑扬顿挫,正是伴着酒兴,才得以浑然天成。庐陵欧阳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丙辰中秋,欢饮达旦,苏子大醉,作出了脍炙人口的 《水调歌头》。他在赤壁饮酒赋诗,留下诸多佳作,留下一声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叹息。难怪辛弃疾说 “醉时拈笔越精神”。一点小小的酒精,催发出无数奇妙的遐思。在某一刻,融入血脉,化作雅情、豪气、自由。
其中,当首推太白。 “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号称 “酒中仙”的青莲居士,有着异乎常人的近乎癫狂的才思,而这种狂放的豪情只有托于美酒之上才能得到释放和宣泄。他高呼,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借着浓浓的醉意,他更是豪放洒脱、自信傲然。月下独酌,他觉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哪怕夜深独自一人,也不觉得孤独,和着酒香,微醺之际,幸得明月作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斗酒诗百篇,倘若中国文化史失了“酒”,当流逝多少风雅与气度?是否还有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佳话?流觞曲水旁是否还有乘着醉意留下千古名作的羲之?那上了景岗山的武二郎,没有那一路的酒助兴壮起一身酒胆,还能打得动虎吗?那鲁提辖是不是还能打得了那镇关西、倒拔了那垂杨柳?
酒色予人,好像在夜里踏着点点星光,带着些许未知的欣喜,轻轻叩动刻着兽首的门环。敲开一群围炉煮酒、饮酒取乐、纵情恣意的人儿。
有男子,是雅的,长发散落,青衫磊拓。纵酒高歌,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哪怕皱眉,也是在落日桥头,断鸿声里,无语自凭栏,杯中酒一饮而尽,长叹一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们离开心爱之人,独自踏上前路,仰天只叹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有男子,是烈的,是豪情万丈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横戟赋诗,青梅煮酒。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期待杀敌报国,期待鹏程万里。既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气,又有 “人生达命岂暇愁, 且饮美酒登高楼”的乐观旷达。人在沙场,常是思乡情切,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亦有女子,静夜无眠倚危楼,数着雨打芭蕉第几声。角声寒,夜已阑珊,抱衾自来,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红酥手、黄藤酒”已是往事,如今相逢无语,各自春风慰寂寥。
封建统治者借酒来维持 “礼”;但也有人借 “酒”反抗 “礼”。那棵孤独守望月亮的树,他恣意洒脱, “饮酒以乐,不选其具”;他追求自由, “乘物而游”、 “游乎四海之外”、 “无何有之乡”。他淡泊名利,超脱物外,宁愿“曳尾于途中”。他说 “醉者神全”,从醉酒中找到新的平衡,即所谓真的自然与绝对自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竹林七贤,更是嗜酒如命。山涛 “饮酒至八斗方醉”、嵇康“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穷途之哭的阮籍,将自己放逐在酒的世界里,他纵酒昏酣,遗落时事,来求心灵的宁静。“误落尘网中”的五柳先生 “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一共作了二十首 《饮酒》。而柳郎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于是功名化作 “能饮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酒是藏情藏愿的。早早埋下女儿红的父亲在心中不知勾画了几遍未来女婿的模样,只盼其有朝一日得一如意郎君。兆和一句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不知叫从文开心了多久。而即使我是平日里不爱沾酒的女子,也仍盼花烛摇曳之时与心爱之人喝上一杯交杯酒,以许终身。酒是愁的。众生皆苦,又不得言,只能酒后吐真言。酒,无疑为我们的情感打开了一个闸口。你的愤懑、情思、辗转、复杂都一泻而出。于是有了“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肝肠寸断。曾经偷偷拿筷子蘸碗里的酒,那一点点酒儿滑过舌尖,有涩有辣。于是突然悟出些 “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味儿。醉生梦死,醉生梦死。诗人词中总是多酒多梦。因而小山才会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时看到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酒醒时只能看到 “悲辛无尽”四字,而朦胧微醺时走在回忆的路上,却步步皆是流光溢彩。
一万人品酒,便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无人知晓,酒为你带来的是怎样不同他人又难以与人言说的心境,它们或幽微馥郁,或曲折复杂的。独自一人品酒,酒色甜苦难辨。这酒啊,宛如三月淅淅沥沥、无声无息的春雨,有着各自的宿命因缘,落入不同的心田,滋养出不同的花。人生的罅隙里,边缘上,无不是因着酒润出的花儿。它们摇曳着,自在着,寥落着,又繁盛着。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文。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有酒。情思婉转,千丝万缕间,皆因杜康才得以抒怀。